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浅谈山东茶叶发展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1-08-31 | 470 次浏览 | 分享到:

           浅谈山东茶叶发展

 

 山东  梁永亮

 

 

        摘  要:介绍了山东省茶生产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山东茶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阐述了山东茶产业面对机遇和挑战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山东;茶产业;发展

 

  山东历史上有无茶树栽培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山东人饮茶始于唐宋时期,却有可靠的记载。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一、山东省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 

  19729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4、总结提高阶段(19801990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的生产发展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提出“千亩茶园一条线,万亩茶园连成片”的口号,而一些新建茶园因立地条件差,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茶园面积又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仅剩4700hm21984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但茶农面对放开后的市场却束手无策,所产茶叶无处可卖,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为此,省农业厅于1980年和1985年对茶区进行了两次系统考察,提出了“在没有选育出茶树抗寒品种及有效地解决越冬问题之前,不宜大面积发展新茶园,应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进行集约栽培,提高单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的发展思路。 

5、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阶段(1991~至今) 

  我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7200hm2,茶叶产量9800多吨,茶园666.7m2产值达50008000元左右,高于相同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已形成了3个优势区域:东南沿海茶区,主要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沐等县市;鲁中南茶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平邑、泰安、新泰和莱芜等市县;胶东半岛茶区,主要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等市县。茶叶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比重虽小,但在主产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目前山东省茶产业的几个特点  

1、政策扶持,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茶叶是我省农业种植业中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小,所产茶叶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市场需求。为此,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茶叶生产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结合土地延包工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茶叶生产列入了议事日程。 

  日照市提出了“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把打造“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八张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将茶业生产作为农业中的特色产业来扶持,而且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茶叶科研和推广水平,成立了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岚山、东港两区发展新茶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青岛市把提升茶叶产业体系作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引导茶农成立或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使投资获得长期效益。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万亩市、千亩镇、百亩园()”的建设为依托,建设52处百亩示范园,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 

  临沂市把茶叶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管理增效益、抓加工创品牌、抓市场促发展,落实了市、县、乡三级茶叶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真正把茶叶生产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实施了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专项,按照《临沂市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共核定市级补助资金121万元,受益茶农2796户,茶园超过3700hm2,制茶机械补贴412台套。 

  威海市茶叶生产目前正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为鼓励茶叶生产发展,荣成市制定了新发展茶园每666.7m2给予500元的资金扶持,并把茶叶生产列入了农业十大产业之一,先后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旅游、宣传、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茶叶发展中的问题。    

2、科技推动,促进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茶叶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靠加大科技投人才能实现。山东省“南茶北引”以来,在茶树适密适矮区田种植、茶园设施栽培、名优茶加工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适合山东的技术体系。为了将这些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到生产中去,各级业务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培训提素质。根据茶树生长不同季节,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采用课堂与田间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授技术。二是抓评比提质量。近年来,组织开展了茶叶评比工作,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的名优茶评比,形成了争创名优茶生产的局面,从而促进了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抓先进提技能。为了提高茶叶加工水平,通过现场加工,评选出加工技术能手。四是以示范带基地,建设高标准的茶叶示范园,重点产茶区、县都建立了茶叶科技示范园,做给茶农看,带着茶农干,推广普及科技知识,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质量 

3、名牌带动提升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茶叶市场放开以后,竞争十分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市场的竞争又往往是通过品牌竞争来体现。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来提高茶叶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省各地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发名优茶生产,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我省茶叶获得5个金奖、5个银奖。在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和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认定中,我省各有2个品牌茶获得了名牌产品奖,结束了我省有茶无名的历史。目前,各产茶区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如日照的雪青、浮来青茶;临沂的玉芽、春山雪芽;青岛的海青峰、崂山绿茶;泰山的女儿茶等。在茶叶市场中,已形成了山东名优茶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名牌产品的带动下,全省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45%,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70%。 

  几十年来,山东省实行“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坚持不懈,取得了巨大成功。山东绿茶以“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有品质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在全国的茶市场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二、茶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茶叶生产虽取得了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我省茶叶生产虽呈现出多部门、跨行业生产、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但茶园分散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技术不规范、质量不稳定,龙头、基地、农户之间虽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各加工企业之间的价格无序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

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我省所产茶叶越来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传统的花茶市场逐年缩小。目前无论是在我省茶叶产区或销区,市场竞争秩序极不规范,各生产厂家的茶叶包装上都印有“中国名茶、江北第一茶”字样,不知名从何来,谁家确认第一。到处可见正宗“日照茶”的标牌,其实有许多茶叶不是产自山东日照,而是外地茶冒充日照茶,突出表现在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影响到山东茶叶的声誉。

质量标准和品牌意识差。我省茶叶在历届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都获得过金奖、银奖和名牌产品,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历届“中茶杯 ”名优茶评比中也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低。突出表现在茶名多、品牌乱。在茶叶生产、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普遍存在。有些地方虽已制定了茶园管理技术规程和茶叶加工技术标准,但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茶树优良品种占园比例小。我省“南茶北引”初期,先后从南方引进过12个省的群体种。现有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近几年虽从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引进了无性系茶树良种,但由于生态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面积的推广。迄今为止,我省还没有一个完全适应当地栽培的抗寒优良的当家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叶生产向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茶产业发展之对策

  我省是茶叶生产小省,茶叶消费大省,为使这一特色高效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加强茶树抗寒良种的引选工作。我省生态环境较江南茶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茶树常遭受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产,造成了高产容易稳产难的局面。但在每次冻害后的茶园中,都有未受冻害的茶树单株,这是选育抗寒茶树品种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各地在开发名优茶生产的同时,又引进了龙井43、龙井长叶、舒茶早、白毫早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这又为选育适制名优绿茶的茶树品种奠定了基础。我省茶叶生产的发展,茶树抗寒品种又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将根据山东茶区的气候条件,开展抗寒茶树良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

  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我省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茶叶成本高,茶叶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个体茶农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的风险大。因此,我省茶叶生产应在茶农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经营,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路子,使茶园经营规模化、茶叶产品优质化、产、供、销一体化。

  实行科技兴茶,发挥品牌效益。当前,茶叶生产已从产量效益型转向了质量效益型,并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因此,实行科技兴茶,发挥品牌效益,是茶叶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我省的茶叶生产自引种以来,各地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适密适矮区田栽培、茶树越冬防护措施、茶园铺草覆盖、茶树设施栽培等技术仍要加大推广力度。近年来,我省茶叶在农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评比中,获得品牌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其原因是每个品牌的产品数量不多,市场覆盖面小,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要引导茶叶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提高茶叶质量,用品牌来覆盖大市场。

  抓好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素质。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投入才能实现。面对着千家万户分散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全面提高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重点产茶乡镇基本上达到了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