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子虚乌有吴理真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7-12-16 | 2516 次浏览 | 分享到:

子虚乌有吴理真

——关于“吴理真虚构说”的四点特征和相关考述

竺济法

 

朱自振最早提出“西汉甘露大师手植蒙顶茶”纯属子虚乌有

2011年,笔者根据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周文棠的质疑,对近年来大肆宣传的所谓“西汉茶祖”吴理真其人其事作了考证溯源,先后在多家茶报刊、网站发表了《宋僧吴理真是如何演变成西汉茶祖的》、《宋僧吴理真〈行状〉考述》、《教授指出吴理真为西汉茶祖含诸多文史错误》等文章,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与笔者沟通过的多名茶文化专家、学者表示认同笔者的考证,有的则称赞笔者为中国茶文化作出了贡献,从学术上推倒了虚假的吴理真。

自笔者作出考证以来,《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依然是记载吴理真事迹的孤证,至今没有发现南宋以前关于吴理真的任何只言片语。

2012年,笔者看到著名茶史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自振早在1996年出版的《茶史初探》已明确指出:有人可能会引‘西汉僧人甘露师’植茶蒙山,来说明佛教与茶的关系比道教更早,其实蒙山茶的传说,现在好似与佛教有关,但开始可能是道教所编或僧道共编的故事,是晋朝以后佛教为和道教争夺肇创茶业的功绩所编织出来的。这等于两教在南北朝编造的《清净法引经》和《老子化胡经》等伪经一样,前者称释迦牟尼的二个弟子:一为儒童菩萨孔子,一为光净菩萨的老子;后者则反过来把释迦说成是老子西出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关于蒙顶茶系西汉甘露大师(不管此大师是僧是道)手植的传说,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2011年,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茶文化专家丁以寿经过考证,也认为吴理真是虚构人物。

2013年4月下旬,两位到宁波参加“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的杭州专家,与笔者说起吴理真之事,不约而同地提醒笔者,从多角度来看,这一无撰文作者、无碑刻落款的《甘露祖师行状像并行状》,行文粗劣,自相矛盾,文理不通,可基本判定吴理真是一位虚构人物。

这些专家的论述让笔者恍然大悟!促使笔者继续就吴理真是虚构人物作出论述。

清代《金石苑》收录的南宋孤证《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

属于神话小品

“行状”为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述某人的籍贯、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收录《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的清代文献《金石苑》,全称为《金石苑·三巴汉石纪存》,作者是清代官员、大学者刘喜海(1793-1853年),字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吉甫,山东诸城人,别号三巴子。据刘喜海自述,该书收录了保存于四川的汉至唐、宋的碑刻等物。书中的碑刻、器物,多绘出缩小的图形,刻文按原来的款式、书体摹写。这种著录古代石刻文字的方法,对保存历史文献是比较科学的,对后世影响颇大。

《金石苑》记载吴理真事迹的碑刻分为二页,其中第一页《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上方碑文空白部分约占四分之一,注明“文列于后”,下方约四分之三为吴理真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右侧有刘喜海标注:“石高七尺八寸,广三尺六寸;像高五尺五寸余。行状十六行,行十一、二、三、四字不等,字径八九分,正书;对联字径三寸余,行书。”

另一页为《甘露祖师行状》,以刘喜海摹写的书体记载:

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领表来,住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元代京师旱,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一日峰顶持锡窠井,忽隐化井中,侍者觅之,得石像。遂负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时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应。以至功名、嗣续、疾疫、灾祥之事,神水无不灵感,是师功德有遗之也。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注:文中注有“淳熙戊申[1188]敕赐普慧妙济菩萨”)

时绍熙三年(1193年)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成书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的《金石苑·三巴汉石纪存》

之《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复印件

 

 

《甘露祖师行状》局部

笔者试译白话文如下:

法师由西汉神灵转世,今为吴氏之子,法名理真。从岭南地区到蒙顶山房长驻修行。曾植茶七株,以供饮用和观赏。南宋始元时代(南宋第一位皇帝为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京师临安等地持续大旱,皇上命张俊、秦桧枢密二相,诏告天下求雨救旱。法师小有神通,遵诏入定救旱。少顷便大雨倾盆,解除了京师等地广大地区的旱情。一日,法师持锡杖到峰顶井里,忽然隐化于井中。侍者寻觅,未见衣物、尸身,仅得石像。众人无不称奇,遂在井右建石屋奉祀。此后凡干旱之时,只要汲取井水,即下甘霖。以至功名利禄、子孙繁衍、疾病疫情、灾难吉祥之事,皆可求助神水,无不灵感。这是师之功德造福后人也。本地进士喻大中有感于此,遂向朝廷上奏,为师请功。淳熙戊申(1188),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注:文中注有“淳熙戊申[1188]敕赐普慧妙济菩萨”)

时绍熙三年(1193年)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只要能读懂古文的人都不难看出,这篇半通不通、不伦不类的《宋甘露祖师

像并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并无行状基本要素,家世、籍贯不详,来无影,去无踪,所记事迹均为显灵而已。与其说是行状,不如说是神话小品更合适。

此《行状》至多是记载宋代僧人吴理真求雨显灵等神奇事迹。按《行状》说法,吴理真的功绩不是植茶,而是求雨显灵,“植茶七株”仅是附记而已。

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而以“东汉初年”说为主流。而即使是西汉末年传入,也不可能有僧人马上到蒙山种茶,因此古代文献中凡是凭开头“师由西汉出”,而忽略“现吴氏之子”,认为僧人吴理真西汉

植茶或为“西汉茶祖”的,都是伪命题,是误读或刻意乱读。

《行状》用了大量佛教专用名词,但僧人吴理真竟被当代提出“西汉茶祖”的始作俑者、四川农业大学某茶学副教授,主要利用《行状》资料,却指鹿为马,在毫无文献出处的情况下,篡改吴理真的僧人身份,把他包装成有皇家血统的农民。此人违背诸多基本文史常识,自以为是解读《行状》,仅因《行状》中有“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之句,就将“西汉茶祖”的植茶时间,臆断

在西汉甘露年间(前53—前50年)将《行状》中写到与大奸臣秦桧共事陷害岳飞的奸臣张俊,混淆为重用岳飞的忠臣张浚;将古文中落款时间前常用的“时”的古体字“旹”误读成“告”字,而将“告”字连在正文最后,有人因此生发说此无名氏《行状》可能是官方的“公告”或“布告”之类;他还说“现吴氏之子”的“子”并非儿子之“子”,而是类似孔子那样表示对有才德之人的尊称。如此这般,还说别人不懂古文。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笔者之前,除了2004年四川出版集团出版的《蒙山茶事通览》刊出《行状》全文外,持有“西汉茶祖说”者很少公布《行状》全文,多是将开头“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改成“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传名理真”,包括《蒙山茶事通览》,断句也是“师由西汉出现”,须知 “出现”两字基本同义,讲究精简的古文会两字并列吗?而将“法名理真”改成“传名理真”,意义就不一样了,明显可知撰文者的倾向了。吴理真画像则是笔者首次公布的。这显著的僧人形像,除了跟某茶学副教授臆断的农民吴理真相悖外,笔者还感到画像不够庄严端正,甚至带有邪气,有违有僧人的传统画像,下文有专题论述。

当代“西汉茶祖说”的混乱逻辑:

“所有的蒙山茶历史”加“南宋《行状》孤证”加“清代碑刻、通志记载”,等于西汉农民或僧人茶祖吴理真

《行状》之后,记载吴理真事迹的有清雍正六年(1728)雅安生员马伟平六氏撰写的《天下大蒙山碑》,全文900字左右,其中写到:祖师吴姓,法名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生员即为秀才。雍正十一年(1733)编纂的《四川通志》记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有五岭,形如莲花五瓣,其中顶最高曰上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直一丈二尺,横二丈余即仙茶之处,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这两条显然对《行状》断章取义误读的文献,是目前持“西汉茶祖” 吴理真之说的主要依据,《名山县志》则在清光绪年之后才有相关记载现代著名茶学专家陈椽,则是根据《天下大蒙山碑》和上文提到的某茶学副教授的臆断,将吴理真载入《茶业通史》的。对西汉的茶事不作溯源,而以清代文献和当代的个人臆断作证明,从学术上说未免有点瞎子摸象的意味。

还有一些当地持“西汉茶祖说”的人士,则把所有蒙山茶文化的文献,牵强附会地归结在吴理真身上,尤其典型的是上述某茶学副教授。

不难看出,按照某茶学副教授为代表的当地“西汉茶祖说”的混乱说法是:“所有的蒙山茶历史”加“南宋《行状》孤证”加“清代碑刻、通志记载”,

等于西汉农民或僧人茶祖吴理真。而吴理真究竟是僧人还是农民,茶叶是七株还是八株,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吴理真虚构说”特征之一:

虚构神话不能作为史实采信依据

笔者上文已经写到,此《行状》不具备基本要素,只能算是一则神话小品,而神话不能作为史实采信依据,何况此《行状》还是孤证,此前没有任何佐证史料。

古代行状、传记类文体,首先记述主人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一般对祖辈会追溯三代。《行状》除了行文不规范,这些基本要素都未说明。行状》开头说吴理真由西汉神灵转世,蒙上了神秘色彩。“现吴氏之子”,父亲或祖辈名号无一介绍。说他从岭表来,古代“岭表”指秦岭以南地区,主要是现在的福建、广东地区,这是泛指,说明没有具体的籍贯。坐化井中,化身石像,没有灵塔,又是神话。而坐化之井,亦未说明是枯井还是水井。主要事迹就是显灵而已。这些都说明吴理真家世不详,籍贯不详,来无影,去无踪,不是真人事迹。更不是如某茶学副教授所臆断的皇亲。这样的人物真实吗?不是虚构才怪呢?

 “吴理真虚构说”特征之二:

古今帝皇、领袖敕赐、表彰的人事,当时当地方志不可能不记载

自古至今,凡帝王、领袖敕赐、表彰的人事,都是大事,当时当地方志不可能不记载。如果说在文书档案不甚完备的汉代之前,漏记大事很有可能,而在文书档案比较完备的南宋之后,当地当时雅州府、名山县方志均无记载,如何解释?

再则,凡帝王敕赐的僧人必定是高僧、名僧无疑,而高僧、名僧必有语录、诗文和更多事迹传世。《佛教大辞典》、《佛学大词典》、《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等各种佛教典籍,吴理真连名号都找不到,如何解释?

第三,古代帝王给当代人封赐,可以记“敕赐”,给已故人物的赐应称为“谥号”或“谥赐”,或者记为追封。这也是文理不通、虚构的疑点之一。

第四,皇帝封赐僧人的多为“某某大师”,如宋代杭州高僧元净被敕赐“辨才大师”,至今没有发现已故僧人被谥赐为“某某菩萨”的。而行状》中正文说是“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附注则说“敕赐普慧妙济菩萨”,古代记载皇帝封赐不能随便更改,否则便是篡改圣旨,士大夫非常重视,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随便乱写。“菩萨像” 与“菩萨”完全是两种概念,两说不一,前后矛盾。

 “吴理真虚构说”特征之三:

行状》无撰、书、刻作者名号,无立碑单位,

无名氏碑是好事者虚构伪作的重要特征

 

自古以来,树碑立传是中国文化中的大事,尤其是古代,树碑立传很不容易。就立碑来说,一般落款都有撰文、书写、刻石者名号或立碑单位。行状》无撰、

书、刻作者名号,无立碑单位。如此无名氏石碑,无疑是好事者虚构伪作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历史上少有或没有以如此无名氏形式碑刻,记载重大历史人事的。试想,如果不是伪作的好事者心虚胆怯,会留下这样的无名氏碑刻吗?

 

 “虚构吴理真”特征之四:

吴理真画象很不严肃,甚至有些邪气

众所周知,在传世的古代画像中,各种文献出现的僧人,除了反面人物,不管半身或全身画像,尤其是高僧大德,无不庄严端正,一身正气。而《行状》描绘吴理真形象则很不严肃,甚至有些邪气,这也是“虚构吴理真”的疑点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这可能是临摹的《金石苑》作者没有画好,这只是猜想而已。刘喜海不仅是官员,更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书画同源,他能临摹各种石碑上的书体,充分说明他良好的书法和绘画功底。再说《金石苑》是刊印的,作者一定会非常重视,如果个别人物没有画好,完全可请丹青高手代画。

明代杨慎对“西汉僧理真”的质疑,

竟被认为是肯定“西汉茶祖”的文献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杨慎(1488—1559)在《杨慎记·蒙茶辨》记载:“名山之普惠大师,本岭表来,流寓蒙山。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陨化为石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淳熙十三年(1186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功德及民,孝宗封甘露普慧大师,遂有智炬院,遂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献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此兴焉。夫吃茶西汉前其名未见,民未始利。浮屠自东汉入中国,初犹禁不得学。”

按照文意,说明杨慎是见过宋、元时代《行状》等记载吴理真之石碑的。他知道佛教东汉才入中国,因此对“西汉僧理真”种茶蒙顶提出质疑。另外他提出西汉时并无吃茶之说,农民并未种茶获利,这些基本是事实。奇怪的是,持“西汉茶祖说”者竟把此也当作肯定西汉茶祖的史料来宣传。

持“西汉茶祖说”者认为另一重要文献是宋代孙渐的诗作《智矩寺留题》,其中写到“昔有汉道人,剃草初为祖;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平心而论,这首诗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首先,诗歌属于文学范畴,作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单一的诗歌不能作为史实采信。二是“汉道人”可理解为区别于外来印度和尚与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尚的汉族和尚,因为宋代当地有一位印度和尚不动禅师威望颇高,而当地有少数民族,以“汉道人”区别说明非常自然,并不能理解特指汉代。三是如果指的是汉代僧人,则又成了伪命题。四是其中“分来建溪芽”明显说明写的是宋代茶事,熟悉茶文化的人都知道,宋代建溪茶大行其道,陆羽《茶经》都未曾记载,更不要说汉代了。而按照杨慎的记载,智矩寺本身就是南宋孝宗封甘露普慧大师之后建造的,要追溯汉代茶事又如何理解?

南宋王象之(11631230《舆地纪胜》关于此事的记述,则明显是错误的:“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忽一日隐池中,乃一石象,今蒙顶茶,擅名师所植也,至今呼其石像为甘露大师。”上文说过,西汉蒙山何来僧人?这显然是误读,也被持“西汉茶祖说”者用来肯定西汉茶祖,足见其史料之贫乏和理解上的偏差。

“西汉僧吴理真”是伪命题

“西汉茶农吴理真”则是当代某人臆造

综上所述,因为与佛教传入中国时间相矛盾,古今重视历史的专家、学者都明白,所谓“西汉僧吴理真”是伪命题。但清代《天下大蒙山碑》、《四川通志》都误读为“西汉僧”或“汉时甘露祖师”,可见两文献作者、编者均疏忽了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没有可信性。

当代某茶学副教授了解这一点,因此将吴理真身份篡改为有皇家血统的农民,只是此说没有任何出处和依据,只能说是主观臆造。

从民俗学角度看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的文献原则

一位著名茶文化专家告诉我,雅安方面曾有人请他从民俗学角度,写点“西汉茶祖说”的正面文章,这位专家以良知告诉对方,民俗学也必须遵循历史依据,尤其是人物,首先是真实的人物,有文献记载,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位专家道出了民俗学必须尊重文献史料的原则。试想,国人崇拜的各种神灵,哪一位是虚构人物?财神、门神、酒神、茶神,无一不是历史上德高望重的真实人物。就目前各地推崇的的地方茶祖来说,云南的诸葛亮、浙江临安的梅福,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都是历史名人,在真实的基础上,演绎一些故事传说,作为娱乐,如戏说乾隆、三国演义等,学界都知道这是演义而不是真实历史。浙江台州尊崇的葛玄,不仅是著名高道、炼丹家,宋代地方志有他植茶的记载,当地还有两处植茶遗址,笔者另有专文《葛玄——史籍记载最早的植茶人》。

对比这些历史名人,吴理真则是一位无籍贯、无家世、疑点颇多、类似神话的虚构人物,如果以民俗学为由,再去演绎更多虚构故事,民俗学不妨称为庸俗学了。

虚构吴理真可能是针对印度籍不动禅师

据记载,宋代蒙山永兴寺,有位印度和尚不动法师,或称甘露法师,精通佛经,威望较高,有《蒙山施食仪规》传世。可能是出于对外来和尚的不满与嫉妒,僧俗中的好事者因此作伪虚构出一位神通广大的吴理真与之抗衡,或混淆视听。

仔细想来,这位无籍贯、无家世、来去无踪的吴理真,其姓名颠倒后即为“无真理”,正如《水浒传》中的军师吴用,谐音“无用”、“无庸”一样,可理解为好事者虚构人物,是对世事的一种调侃。而当今虚假的吴理真大行其道,充分说明此好事者的先见之明,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窃笑不已。

以政府为主导的造神运动,

迎合了当下民间信仰缺失和祈求发展茶经济的现实。

虚假吴理真是茶文化界的大“忽悠”、“周老虎”

如果说古代文献只是对《行状》无意误读;那么,当代持“西汉茶祖说”者则是刻意乱读了。当下的社会背景是主流信仰极度缺失,佛教等宗教大行其道,在农村,只要建个小庙,供上菩萨,四乡八邻便有人前来烧香献花。一位茶文化专家说,蒙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很需要一位代表人物或代言人。这话颇有道理。某茶学副教授提供了种种臆断的理论基础,政府主导造神,从功利出发大兴土木,建吴理真广场、吴理真纪念馆,大型塑像篡改僧人为茶农,打造茶神神农氏——茶祖吴理真——茶圣陆羽一体化,不讲究历史真实、不知学术为何物的普通民众肯定会顶礼膜拜。与笔者联系的四川茶友,有反对虚假吴理真的,也有人说,管他真假,对茶产业、旅游有利就好。但愿这不是当地政府的本意。

蒙山茶品质优异,历史悠久,写出“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应该是蒙山茶最好的形象代言人,有趣的是,著名大诗人竟然不敌虚构的吴理真。笔者以为,去掉虚构的吴理真,蒙山茶无疑会更香更醇,更能体现出茶的至清至纯。

虚假吴理真是中国1990年代当代茶文化复兴以来的最大“忽悠”。雅安有人士说,因为笔者的质疑,此事仿佛成了茶界的“周老虎”。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并非是仿佛,而是茶文化界真实的“周老虎”!

言必有据,史贵真实,谎言一万遍也成不了真理!笔者坚信,自欺欺人、虚假吴理真犹如“皇帝的新衣”,最终会被识破。

古代好事者虚构吴理真不稀奇,当代神化其为“西汉茶祖”

并大行其道,堪称中国茶文化的大笑话和大悲哀

 

古代好事者虚构吴理真不希奇,这类事历史上并不鲜见。如本文开头朱自振提到的南北朝编造的《清净法引经》和西晋著名道士王浮编造的《老子化胡经》等伪经,尤其是后者,戏说释迦牟尼是老子西出教化出来的弟子,以此攻击佛教。此书历史上曾流行较长时间,元代才坚决肃清,清代在敦煌还发现唐代残本。再如晋代《神异经》伪托汉东方朔撰,汉《神农本草经》伪托神农氏等等,不一而足。

近年来,本着学习、研究真实茶史的指导思想,笔者一直在关注茶史。溯源考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不像“据说”、“传说”人云亦云那样省力。笔者多次呼吁有关部门组织专题研讨会,厘清吴理真之真假。虚构“西汉茶祖”大行其道,实质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的悲哀!茶之祖国,搞不清茶史,有愧于世界!作为茶史研究者,笔者深感汗颜。

2013年,笔者为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写成专文《〈茶经·七之事〉依

然具有权威性,当代新发现的唐以前茶事多为杜撰》,对包括虚假吴理真在内的十件所谓新发现的唐以前茶事作了认真梳理溯源,竟然全部是杜撰的。

古代陆羽何以能凭一己之力整理出《茶经·七之事》,而当代难以超越呢?除了一些人缺乏历史观和学术意识外,更多的则是出于种种功利目的。湖州茶人张西廷曾写过一篇好文章——《该向陆羽学什么》,其中写到“要象陆羽那样勤奋努力,求真务实”。在茶圣面前,那些出于种种功利目的杜撰茶史的始作俑者、好事者,难道不为之汗颜,不需要反省吗?

笔者期望有更多专家、学者关注茶史,溯源研究,对拙文批评指正,权作抛砖引玉。

笔者声明,如对考证虚假吴理真有误,将在所有发表过文章的媒体自我证误。如没有新的史料或足以说服笔者的说法,不再就此事发文或评论。

                                     (记于20143月)

 

(315020  宁波槐树路77号 宁波茶文化促进会  13175953369  QQ:77043009

e-mail:zhujif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