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中蒙俄万里茶路
来源: | 作者:guest_8260 (茶香如故) | 发布时间: 2011-12-30 | 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由中国通往中西亚、欧洲的贸易商道除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著名的商道—— “茶叶之路”。 清代初、中期,是旅蒙商人最活跃的时期,茶叶贸易是中俄两个大国间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中俄茶叶之路”兴起。 

中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 南起江南(湘、鄂、闽) ,北越长城,贯穿蒙古,山西的旅蒙商人用骆驼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俄边境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贩运高寒地区及牧区所需的茶叶和部分日用品,运回中原所需的皮毛原料和制品或俄罗斯生产的工艺品。 


一 闽茶 

这条曾繁荣了近200年的国际商道(茶叶之路)的最初源头为福建下梅。1666年(康熙五年),武夷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收购,欧人皆以武夷岩茶为中国茶之总称。此时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运转销,乾隆年间,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由下梅茶市为起点,通过梅溪水路汇运岩茶至崇安县城,验押之后,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沿山县)。再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尔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仑、恰克图。从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贸易城恰克图,全程是7000余里, 

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19年间,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竹筏300多张,来往货物转运不绝,足见下梅昔日的繁荣景象,这就是对清代武夷山茶市下梅村的写照。 

“中俄茶叶之路”上,中国境 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晋商”) ,俄国境内的主要是俄罗斯人。茶路遥远,数万骆驼 和马匹穿梭运输,车水马龙,驼铃马啸之声,飘散旷野,数十里可闻。 


二“两湖茶” 

最初,晋商主要采买浙江和福建的茶叶。清咸丰年间由于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茶商 们改采“两湖茶”,以湖南安化、临湘的聂家市,湖北蒲圻羊楼洞、崇阳、咸宁为主,就地加 工成砖茶。茶砖先集中到汉口,再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骡马驮 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过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内蒙古 的归化 (今呼和浩特) 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荒原沙漠中跋涉 1000 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 , 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一直通向遥远的彼得堡与 莫斯科。 

穿梭往来的运茶船队不断出入汉口港,汉口因此被欧洲人称为“茶叶港”。在清代,它是江南大宗茶叶外输的加工与集散地。当年,中俄茶叶进行贸易的口岸就是中俄茶叶之路上的俄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恰克图。 


三 落微 

19 世纪中叶 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鸦片战争以后,华商在与外商竞争中纷纷败北,执塞外贸易 之牛耳的山西商人也不得不退出对俄茶叶贸易。武夷山茶,先由俄商运到俄国设在我国的制 茶中心福州加工砖茶,经海路运到天津,然后陆运到张家口、恰克图进行贸易;1900 年, 修通西伯利亚铁路后,俄商将中国茶叶运至中国沿海各口岸,再海运到海参崴,经西伯利亚 铁路运输到欧洲, 中俄茶叶之路的主线无需再穿越中国腹地了,“茶叶之路”日渐衰微,商道也逐渐废弃。 


“茶叶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来源:互联网 百度文库《中俄茶叶之路验证》 
互联网 黄岩港 (社区论坛 › 卖白搭 › 【新天地量贩】 › ) 《中俄“茶叶之路”》 
互联网 搜狐圈子 大杂烩 中国茶 浏览帖子 
《07年5月访武夷山清代最繁荣的茶市 下梅》 


联系方法: TEL:0571-88210937 88210971 公刘子茶道

--
◆ From: 219.8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