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GB/T22111-2008
(2008-06-17发布 2008-12-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类型与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普洱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冷冻饮品、饮料检验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94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
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06 植物性食品中二氯苯醚菊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10 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3-2002,eqv ISO 1572∶1980)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GB/T 8304-2002,eqv ISO 1573∶1980)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5-2002;eqv ISO 9768∶1994)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GB/T 8306-2002,eqv ISO 1575∶1987)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3 茶 茶多酚测定
GB/T 9833.6 紧压茶 紧茶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NÝ/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6 紧压茶运输包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普洱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域范围,见附录A。
4.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普洱茶Puer tea
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4.2云南大叶种茶 yunnan Daye tea
分布于云南省茶区的各种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的总称。
4.3后发酵 post-fermentation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或普洱茶(生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
5类型、等级和实物标准样
5.1类型
普洱茶按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按外观形态分普洱茶(熟茶)散茶、普洱茶(生茶、熟茶)紧压茶。
5.2等级
5.2.1普洱茶(熟茶)散茶按品质特征分为特级、一级至十级共11个等级。
5.2.2普洱茶(生茶、熟茶)紧压茶外形有圆饼形、碗臼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5.3实物标准样
5.3.1普洱茶(熟茶)散茶
根据各级别的品质要求,逢单制作实物标准样,每三年更换一次,各级标准样为该级别品质的最低界限。
5.3.2普洱茶(生茶、熟茶)紧压茶
不做实物标准样,由企业按加工工艺要求进行生产留存。
6要求
6.1产地环境条件
6.1.1地理
云南境内适合云南大叶种茶栽培和普洱茶加工的区域,为北纬21°10'~26°22',东经 97°31'~105°38'的区域。普洱茶产地地处低纬度,高海拔,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2100m、坡度≤25°的中山山地。
6.1.2气候
普洱茶产地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具有“立体气候”特点。普洱茶产地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湿度大;光照量多质好,冬末至夏初日照较多,夏秋雨日多,云雾大。年均温14℃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6℃,活动积温在4600℃以上,降雨量800mm以上在气相对湿度 70%~80%,日照时数在2000 h以上,日照百分率40%~50%,太阳辐射量在544.3 kJ/cm²以上。
6.1.3土壤
普洱茶产地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砖红性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等,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1%,pH值4.5~6.0。
6.2茶树品种
适制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主要为国家、省级和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camellia sinensisvar.assamica(Mast.)Kitamura】地方群体种。
6.3茶树种植及茶园管理
6.3.1园地规划
建园时根据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情况,合理规划茶树种植带、园区道路、水利系统;在茶园周围营造防护林、道路和水沟旁种植行道树和茶园内设置遮阳树。
6.3.2茶园开垦
6.3.2.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平地、缓坡地(≤15°)按行距150~170cm开挖种植沟;坡度在15°~25°的坡地建筑等高梯级园地,种植梯面宽不低于150 cm,梯面里低外高。
6.3.2.2种植沟宽50cm以上,深50cm以上;表土回沟。
6.3.3种植规格和施底肥
6.3.3.1采用双行单株或单行单株的方式种植,双行单株株距30∼50cm,小行距35cm左右;单行单株的株距30cm左右。
6.3.3.2茶苗定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6.3.4育苗和茶苗移栽
6.3.4.1采用无性繁殖——短穗扦插,培育壮苗。
6.3.4.2依茶区气候特点,茶苗移植在六月初至七月上旬进行。使用按国家标准检疫合格、质量符合GB1767中的规定的种苗进行移栽。
6.3.5土壤管理
视茶园杂草滋生和土壤板结状况,每年要耕作三至四次,分别于2月至3月、5月中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进行浅耕(深度<15cm)和11月~12月上旬进行深耕(深度>15 cm)。幼龄茶园和改造茶园茶行的行间间种矮杆绿肥,茶园茶行的行间铺草,进行地面覆盖。
6.3.6施肥
与耕作相配合,浅耕施追肥;深耕施基肥。适时喷施叶面肥,根部追肥与根外追肥相结合,追肥主要施氮肥;基肥主要施有机肥、磷钾肥。施用的肥料种类按照NY/T5018-2001中附录A推荐的相关规定执行。施用的肥料量主要根据茶园生产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
……
(完)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包括,云南省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辖75个县(市、区)及所属的639个乡镇。详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第60号《关于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联系方法: TEL:0571-88210937 88210971 公刘子茶道
--
◆ From: 219.8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