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茶祖吴理真是西汉人,不是宋僧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7-12-16 | 2777 次浏览 | 分享到:

茶祖吴理真是西汉人,不是宋僧

■李家光

 

《茶博览》2011年第7期刊登了“宋僧吴理真是如何演变为西汉茶祖的”文章,作者竺济法。该文认为“‘西汉吴理真’是断章取义的误读”、是“当代随意造神”,并“对德高望重、著名的茶学家陈椽先生等专家、学者……断章取义误读历史,误导读者,极不严谨”提出批评,中国茶叶博物馆也被“大笑话”。作者批评文笔尖刻。

其实,只要细读历史、熟知背景、略知古文,竺先生指责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文试解其问,不知可否解脱,待再商榷。

有关《金石苑三巴汉石纪存》(简称《金石苑》),作者刘喜海手摹原碑文“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是本文讨论的依据(如图):

原文抄录如下:

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首页,印章及与本文无关的内容略)

行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对联)

甘露祖师行状(次页)

淳熙戌申敕赐普慧妙济菩萨(居中)

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领表来住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元代京师旱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倾沛泽大通一日峰顶持锡窠井忽隐化井中侍者觅之得石像遂负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时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应以至功名嗣续疾疫灾祥之事神水无不灵感是师功德有遗之也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遗像告

绍熙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碑文记载的立碑时间是绍熙三年,即公元1192年,“敕赐普慧妙济菩萨”是淳熙戌申即公元1188年。为什么4年之后才立碑,后文再解。

原文无标点,目前看到对碑文的断句有三种版本:

1、“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岭表来……”(名山县文史资料等);

2、“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名理真,自岭表来……”(周文棠文);

3、“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岭表来……”(竺文等)。

上述三种版本第13两种断句标点在“出”、“现”二字的前后不同。第2项多出“传”字,《金石苑》原文无此字。第3项与笔者同,有讨论依据。

竺文对碑文有多处“误读”,分析如下:

“师由西汉出”:

竺文认为“开头也明确他(吴理真)是西汉吴氏后裔”,这是不对的。吴姓起源在周前吴伯泰,为什么只追溯到“西汉吴氏”,难道西汉吴氏名望大于吴伯泰,或者是什么隐讳之言,到千年后的南宋尚不能明言,看来情理不通。

其实“师”是对吴理真的尊称,西汉指时间。“出”指出生、出世。这是一句极普通的古文,意思是“师(吴理真)是西汉出生的”。

“现吴氏之子”:

先生的文章特强调此句,并指责原蒙山茶史作者有意丢掉“现”字造成误读。其实此句是修饰前句的褒奖之语。“现”字有多种释意,与本文相关有二:其一,显露。显也,露也。其二:今时,现在。碑文从一,是“显露”之意。

“子”字也有十多种含意,与本文相关有三。其一,为人之子,儿子。其二,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庄子等。其三,老师。“子是有德之称,古者称师为子也”。碑文从三,“子”是指有德之人。

“现吴氏之子”解读应该是:显露吴氏家族的有德之人。上下连起来:“吴理真西汉出生,是显露吴氏家族的有德之人……”。竺文认为“明确他是西汉吴氏后裔”,“现在”(宋代)吴氏的儿子,明显累赘,古文不会用这样的表达方式。

“元代京师旱”:

竺文写道:“让人费解的是‘元代’两字,可能是‘宋代’之误”,这才是“一大笑话”!古人树碑立传,极其严谨。“甘露祖师行状”碑类似皇碑,刘喜海是清代大学者,难道碑文的撰写者和后来的临摹人都疏忽,留错字戏弄后人?

“元”的释意也比较多,如:“头”、“首”、“上”、“原来”、“本来”、“朝代名”等等。碑文十分清楚叙述事情经过,宋孝宗时“京师旱”,张浚、秦桧任相,诏求雨济,吴氏“显灵”救灾,孝宗皇帝于淳熙戌申(公元1188年)敕赐吴氏为普慧妙济菩萨。此时太上皇宋高宗病逝,宋孝宗退位服丧,对吴氏封赐后没有下文。

太子赵惇继位即宋光宗,为了结上代遗事,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二月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碑文所言“京师旱”的“元代”是指上一代的事,在宋光宗的父辈宋孝宗时代“原来”发生的事。并不是“朝代名”的“元代”,竺文不理解,认为碑文有“误”。

碑文中的张浚,四川绵竹人,高宗时任川陕京西诸路宣抚使,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任枢密使,在位不满两年。张浚任相的时间也说明“京师旱”是在孝宗隆兴元年或二年,进一步证明光宗时立碑称“元代”是指上一代的事。

“师入定救旱”:

“师”指谁?此师非彼师!如果按照竺文的理解,是南宋僧人吴理真,那么碑文中又说吴氏“住锡蒙山”,京师临安距西蜀蒙山数千里,在信息闭塞的古代,如何得知“京师旱”?又如何千里迢迢赶赴现场?于理不通。

“师入定”,“师”是指临安当地的法师,只有法师入定,才能请到“祖师”“显灵”。如果“师”是吴氏,去请菩萨显灵,也只是一个巫师之责,怎么可能得到皇帝那么高的封赏呢?

再看《金石苑》手摹标题:《宋甘露祖师并行状》:

首先对“甘露”一词的解释。一指甘美的雨露,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有“汉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的记载;二指年号,西汉等朝代的年号。这里的“甘露”是年号。三代以上才能称祖,“祖师”表示久远,同时代的僧人功绩再大也不能称“祖师”,只能称“禅师”、“法师”。吴理真西汉甘露年间距离南宋相隔时间久远,所以称“甘露”“祖师”。竺文认为“该文标题明确吴理真是宋代僧人”,是不明白“祖师”的含意。

再看该碑正面“祖师像”两边的对联:

“行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

这是对吴理真手工植茶(仙茶)史诗的明确记载。

蒙山仙茶之说始于唐末,五代前蜀毛文锡《茶谱》记有一则传奇:蒙山“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日,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到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蒙山仙茶何人所栽?北宋孙渐《智炬寺留题》:“昔有汉道人,蕹草初为祖”,与碑文吴理真“手植仙茶瑞叶芬”相互印证。如果吴氏是南宋人怎能倒退千年至汉代种茶?若蒙山仙茶出于南宋,又是吴理真手植“立地成仙”。菩萨又变仙人,在当地没有这种传奇,仙茶是指过去。

“西汉吴理真”是断章取义吗?“师由西汉出”,前文已释、不再重复。

王象之《舆地纪胜》载:“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忽一日隐池中,乃一石象,今蒙顶茶,擅名师所植也,至今呼其石像为甘露大师”。

后人认为该书有多处不实,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王象之是南宋人,该书的撰写与《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的时间仅相差三十余年。一个学者(进士)再没有水平,也不可能把同时代的人定为西汉人吧!西汉究竟有无僧人?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历史上对佛教传入的时间也有争论,请读佛教史,能自解。

《杨慎记》明武宗(公元15061521年)有:“名山之普惠大师,本岭表来,流寓蒙山。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陨化为石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功德及民,孝宗封甘露普慧大师,遂有智炬院,遂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献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此兴焉。夫吃茶西汉前其名未见,民未始利。浮屠自东汉入中国,初犹禁不得学”。这里的(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也明确“元代京师旱”是光宗的上一代的事。

文尾“西汉前其名未见”,此语合情合理。当代种茶当代成名,在农业、手工业上没有实例。只有经过文化的沉积,才能引起重视,“本皆口传,后之学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师之目题之”历史上的案例较多。

《杨慎记》中:“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并没有说吴氏是宋代人!如果肯定在南宋,那么“按碑……”这一段话不仅多余,又不加驳斥,给后人留下疑点,是不可能的。

蒙山顶上《重修甘露灵字碑记》皇明天启壬戌(公元1622年)孟夏谷旦立,碑文:“……西汉果有吴氏法名理真,俗俸甘露大师者,自岭表来,挂锡兹土,随携灵茗之种,种植玉峰……”此碑也说吴氏是西汉人。

尚有《四川通志》、《名山县志》、“天下大蒙山”碑文等,均清代史料,因与宋、明内容大同小异,省略不再引用。

吴理真植茶时间的确定:

在肯定吴理真是西汉人的前提下,剩下就是年代的确定了。《四川通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

由于有了“汉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的记载,12年后“甘露”成为汉宣帝的第六个年号,这是合符情理的。“汉时甘露”即“汉代甘露年间”也就是公元前53年~前50年,这是吴理真“手植仙茶”的具体时间。“甘露”与佛教相联系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甘露禅师”桂冠戴到吴氏头上也是南宋以后,被后人加上去的,不能混为一谈。

晋•孙楚诗云:姜、桂、荼、荈出巴蜀。

清《日知录》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秦汉以前巴蜀饮茶(吃茶)比较普遍,野生茶数量有限,在名山各地探求种茶顺理成章。吴理真是一个领头人,传统习俗“众功归一”,在政治、军事、生产领域都是如此。

吴理真的真身与化身:

吴理真不是政治人物,也非学者名流,只是一个种茶人,能引起史学家的注意吗?就连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是谁?也难寻觅。下里巴人的事迹,只有民间流传到了一定时候,口碑成为历史,产生缺史、断节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吴理真不是道人、也不是僧人,只是从岭表流寓而来的皇族之后,入乡随俗,种茶为生,口碑相传并被载入史册。以后蒙山茶地位日益提高,当地人怀祖,道教、佛教也为了突出宗教魅力对吴氏不断神化。先后民传、道封、皇封、佛封加上各种桂冠,即道人、真人、梓潼神君、禅师、菩萨……等等。化身掩盖了真身,不是摇身一变,而是一身数变。

中国吴姓有二源:

1、上古的吴姓颛顼时有吴权,少康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出现吴姓多在北方,此系到商后无考。

2、出自姬姓,以国称始,即吴太伯之始。《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兄……太王欲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今无锡、苏州)……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家,立为吴太伯。……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公元前585年)。公子季札(诸樊之弟)诚交天下友,挂剑酬心许,为民不为君……”

吴国建立后,太伯后代以国为姓,改姬姓为吴,公子季札避王位继承之争而逃,其后裔独立发展,史料有载,其中一支分布在岭表,繁衍众多。

秦灭六国后,曾派五十万大军征服岭表,胜后命赵佗为南海尉。秦始皇逝,赵自立为南越武王,与汉朝离心离德。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兵征讨,南越归顺。历史上岭表是“陆梁”之地。山险人倔,不受异族统治。为了强化社会治安,豪门、显贵必须迁徒远地。吴氏是王族季札之后,所以必在迁徒之列。吴氏“自岭表来”,按现在说法是“官方移民”。其原籍陕西周原(今岐山),祖籍吴地(今无锡),客居岭表(今阳山),流寓名山。可以说吴理真是客家人。

如果吴理真是南宋人,没有社会背景的驱使,从千里之外的岭表来到蒙山,到来不久,又千里迢迢赶到临安救灾,再赶回蒙山陨化,如此折腾,不是“天方夜谈”吗?

对“茶祖”一词的认识:

茶之祖国出现多位茶祖,有发现茶叶之祖,有种植茶树之祖,有援边之祖,有制茶之祖,有茶文化之祖……正说明我国是茶树原产地,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底蕴深厚。对茶祖的认识和升级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应当无可非议。

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炎帝”、“黄帝”之外,很多民族还祭祀自己的祖先,如苗族奉蚩尤为祖。黄河是母亲河,比黄河更古老的长江,更是母亲河。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言:“中国文明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各族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组成,丰富中华文明,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黄河流域不是中华民族文明唯一发祥地。”

此语意味深长,值得我们茶人细心品味,学习。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是对不同时期事件、人物、地点、遗迹……的真实记载。

对历史人物的考证有多种因素,对名人记载多一些,而下里巴人多从传说、口碑中寻找素材,也不足为奇。

综上,有充分的史料证明,蒙山吴氏家族系王室之后,曾客居岭表,后流寓蒙山,是耕读世家。吴理真是西汉人,其原始功绩在蒙山种植茶树,是见诸文字的种茶第一人,被广为称颂。南宋时因“显灵”救灾,被孝宗皇帝敕封为普慧妙济菩萨,被后世尊为植茶始祖。

与竺文无关的论据不再赘述。     

                                                                 2011.9

 

此文摘自2011年10月《茶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