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就“党家山人”博文《蒙山茶的历史定位》中吴理真其人及蒙山茶史辨正观点商榷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7-12-16 | 23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就“党家山人”博文《蒙山茶的历史定位》中吴理真其人及蒙山茶史辨正观点,与竺济法、丁以寿二先生商榷

 

 《蒙山茶的历史定位》摘要:

       再看看那个“祖师”吴理真的身份,董存荣“根据史载分析,吴理真应当是当地一位普通的种茶人,一位地地道道的茶农”(董存荣《蒙山茶话》)。
  据上面的史料分析,可得出三种结论:
  1、蒙山茶文化的内涵是世俗的民间文化;
  2、蒙山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因此可以得出蒙山“是中华‘仙茶’之说的发源地”;
  3、蒙山茶文化的内涵是佛教文化,蒙山是中国佛教茶文化的源头地之一。
  三说皆有各自的道理。综合言之,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渐近的发展过程。
  吴理真——一个雅安土生土长的农民,就是因为“植茶七株”,为天下先,福惠了天下人而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尊崇。他的称谓随时代而变,或称他“西汉僧”(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或称他“吴僧梵川”(宋陶谷《茗荈录》),或称他“汉道人”(宋孙渐《智矩寺留题》),或称他“西汉严道人”(《天下大蒙山》),或称他“甘露大师”、“甘露祖师”(《金石苑》),或称他“普惠大师”(《杨慎记》),或称他“甘露普惠妙济菩萨”(宋孝宗加封)……。这些都是佛教的称呼,吴理真是个僧人当无疑义。
  若西汉的吴理真是个真实存在,那他绝不可能是个什么“和尚”、“禅师”。遑论西汉,东汉初朝廷也明确规定:“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高僧传佛图澄传》),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和尚是朱士行,魏嘉平二年(249)在洛阳受戒,此为中土沙门之始(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事实上是在文化流变的过程中,“吴理真”在蒙山茶的发展历史上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创造蒙山茶文化的劳动人民,代表对茶产业形成与发展立下功劳的中国僧人。所以“吴理真”的传说能由西汉延续到宋代。
  作为文化符号的“吴理真”最初是个农民,在蒙山种茶。中国人古已有之的神仙思想会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亲近道教,并用道家的观念解读世界,于是赋予那为他们带来福祉的茶叶以几分仙气,并出自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植物的崇拜编织他们的想象。在蒙山这个局部地区,茶叶实际上是当地人的图腾。就这样,便有“仙茶”之说。
  此后,是仙气和佛气混为一团的阶段,让人弄不清蒙山是道教或者是佛教。如五代时期毛文锡《茶谱》所记载的传说,那个“病僧”当求佛祖显灵才是,到头来却是乞灵于蒙顶茶,而且那“换骨”、“地仙”的说法已与佛教无关。更让人大惑不解的是这个“病僧”竟然是“其后入青城访道”,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知所终”。后来由僧人专管贡茶事宜,却又有“老百姓不可烹饮‘仙茶’,喝了‘仙茶’要遭雷击,并有白虎巡逻守护‘仙茶’的传说。”
  显然,这个文化符号“吴理真”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处于“佛道不分”的境地。
  印度佛教东传中土,佛学家们认可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传法之初,“佛教在汉代纯为一种祭祀,其特殊学说为鬼神报应”,“浮屠之教,当时既附庸于方术以推行,释迦自亦为李老之法裔。”(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当时佛道相通,佛教称佛道,僧人亦称道人。
  后来佛教突破了华夏般的文明壁垒,恢复本来面目,抛弃了掺入佛教中的神神鬼鬼那一套。大约到这一时期,蒙顶茶文化也渐为佛门主宰,于是“蒙山贡茶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有了“采茶僧、薅茶僧、制茶僧、看茶僧;净居庵专管采茶,千佛寺专管茶园,智矩寺专管制茶,天盖寺专管评茶”的明确分工。山上有这么多的僧人参与其事,寺院有了饮茶仪轨,蒙山茶成为僧家专用茶,这从客观上说明了佛教文化已注入了蒙山茶事,成为了蒙山茶文化最主要的文化内涵。
  据传,古代蒙山佛风鼎盛,有大小寺庙几十座,如天盖寺、智矩寺、佛禅寺、永兴寺、千佛寺等等。寺院农禅并举,寺院茶产业、寺院茶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饮茶文化的繁荣。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吴理真”以及蒙山茶文化的本体经历了“世俗——道教——佛道相通——佛教”的演变,但从整体上看,蒙山茶文化的宗教文化内涵应当是佛教文化。
  第四,蒙山是中国传统名茶的生产基地。
  《现代汉语词典》载有“蒙山茶”词条,注释云:“四川名山县蒙山生产的茶叶”。
  蒙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名茶的培植。
  蒙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现东北——西南走向。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因为蒙山的海拔高度、土壤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名茶的培植,从而使蒙山成为中国西部传统名茶生产基地。“名”者为何?如张昌余先生《蒙顶山茶赋》所云:
  ……名山因蒙山而谓名区,蒙山凭名茶公认公评。得“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华夏墨客同吟同咏;“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唐宋诗家公认公评。得“贡茶”、“皇茶”之诰封;据“禅茶”、“仙茶”之嘉誉。为历朝祭天之专用,是国人祀祖之首选。芳馨溢雅溪,浸润雅鱼之鲜美;香泽染雅雨,滋养雅女之清丽。陪文成公主联姻西藏,顺茶马古道蜚声南国。跨茫茫瀚海而达北疆,随滔滔岷水而赴东瀛。
  试问名山之茗树:世上几人不饮茶?且询蒙顶之蒙茶:天下谁人不识君?
  蒙山茶早在汉代就受到共人的青睐。《茶经》中提及的西汉著名学者杨雄、王褒都是蒙山茶饮者。东汉时期,蒙山茶被誉称为“圣扬花”、“吉祥蕊”。唐代蒙山茶成为天子祭祀天地的贡茶,历经宋元明清1169年从未间断。
  蒙山茶是古今认可的名茶,历代典籍多有记载——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这表明:巴蜀茶名闻天下,而巴蜀茶中又以蒙山茶为冠。
  陆羽《茶经八之出》对蒙山茶也有记载:剑南之茶“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上,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名山即蒙山。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在中唐时期,蒙山已是全国重要的名茶出产地。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李肇撰写《国史补》,内云:“风俗贵茶,其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杨烨著《膳夫经手录》,评价蒙顶茶“品居第一”,并说:“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竞栽茶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草市,岁出千万斤。”
  唐人乡贡进士王敷《茶酒论》中列举天下名茶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山蒙顶,其(骑)山蓦岭。”
  早在唐代,蒙顶茶已走出国门。《名山茶业志》引《日本茶业发达史》云:唐仁宗开成五年(840),日本著名学问僧慈贵大师园仁(794—864)来华学佛,归国时大唐皇帝“钦赠”的礼品是“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
  五代毛文锡所著《茶谱》以大量篇幅记述蒙顶茶。评价甚高。如记录饼茶、散茶时说“眉州洪雅、阊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茶法”、“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蒙顶有研膏茶,作法进之,亦作紫笋”,还用了一段文字讲了一个关于蒙顶茶的美妙传说。
  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当时蒙顶贡茶中的两个名品:一个是“万春银叶”,一个是“玉叶长春”。
  明人钱椿年著、顾元庆删校的《茶谱》,成书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该书《茶品》说:“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罗列名茶14种,“其名皆著。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
  明人许次纾《茶疏辨论》云:“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之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
  解放后,蒙山茶50年代参加全国评比,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58年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成都会议”品尝到蒙山茶后,感慨地说:“蒙山茶比我家乡的茶好,要大力发展,要让蒙山茶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
  称许蒙顶茶为天下名品的,还见于《图经》、《方舆胜览》、《一统志》、《四川通志》、《蜀中名胜》、《方舆志》、《华夷花木考》、《东斋记事》、《明史食货志》、明代蜀中状元杨慎《蒙志辨》、陈师《茶考》、张舜民《画墁录》、赵懿《蒙顶茶说》、《晃氏客话》、王新城《陇蜀余闻》、《云南记》、《月令广义》、《寰宇记》、《绵绣万花谷续集》、《雅安县志》、《名山县志》清刘长史《茶史》等等。
  历代墨人骚客对蒙顶茶大唱赞歌,誉为名品——
  唐代刘禹锡诗云:“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代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诗》)
  唐代韦处厚诗云:“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韦处厚《茶岭》)
  唐代孟郊诗云:“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锦水有鲜色,蜀山绕芳丛。”(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唐代郑谷诗云:“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郑谷《蜀中三首》)
  唐代黎阳王诗云:“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陋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
  五代徐铉诗云:“束山似蒙顶,愿得从诸贤。”(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北宋欧阳修诗云:“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宣先百物冷气。”(欧阳修《唱和刘父扬州时堂会》)
  北宋梅尧臣诗云:“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惟建溪,团片敌汤饼。”(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石上菖蒲未见花,蒙顶茶芽初似嘴。”(梅尧臣《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
  北宋文彦博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文彦博《谢人惠寄蒙顶新茶》)
  北宋苏东坡诗云:“蒙茸出磨细珠落,旋转绕瓯飞雪轻。”(苏东坡《试院煎茶》)
  北宋文同诗云:“饭囊酒翁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陆游《效蜀人剪茶戏作长句》)“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陆游《睡起试茶》)“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顶茶如正焙香。”(陆游《卜居》)
  “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从古到今,有如此多的学问大家、著名茶人,众口一词地赞誉蒙顶茶,这足以说明:蒙山是中国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茶的生产基地。
  概括言之:蒙山是中国最早人工植茶地之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贡茶地,是中国佛教茶文化的源头地之一,是中国传统名茶的生产基地,——这就是我们对蒙山茶文化应有的评价。毫无疑义,蒙山茶文化在中国茶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确切地说:蒙山是中国西南地区茶文化的中心。至于“茶文化圣山”一说,作为文学描述或者商业宣传亦无不可,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界定。

    综上“党家山人”(山东省沂水县人党宝修先生),对西汉的农民吴理真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观点;是否“植茶七株”,“为天下先”的观点;是西汉的茶农还是宋代僧人的观点。在茶文化的研究工作中的升华,早已远胜于象历史考古学家对史上帝王将相类政治人物生涯年代精研细考的苛求.特别是对于一个极其普通的,地地道道的茶农的生猝年月,刻意的去要求正史或其它明确记载,求其准确,既没有多大必要,也没有任何的实在意义。 

 

本文转自——青山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41d0c01011d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