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茶文化回顾与发展方向探讨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7-12-16 | 711 次浏览 | 分享到:

“茶文化”一词产生已有二十几年了,其间经历了产生、热议、冷却、常用等过程,近来各地纷纷成立茶文化研究会,参与的人多了,但通俗介绍茶文化的论述不多,尤其是绝大多数人并不十分明白茶文化研究什么?对现实社会发展有何作用?本文试图从茶文化的产生,茶文化蕴含的内涵及茶文化发展方向作一探讨,供阅者参考。

 

一、茶文化回顾

“茶文化”这个词汇,现在的茶人十分熟悉,经常使用,是一个热门词汇,实际上出现时间并不长,应该还不到三十年,它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时候的产物,正如“茶”这个字的出现,早期是“苦荼”,然后有荼荈、荼茗、荼饮、荼、荈、茗,直到唐代中期,才统一为“茶”字,这得益于大唐盛世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人们大都致力于茶产量与质量的提高。从高校茶教材、茶科研院所的茶科研项目、各地农技站的茶叶技术、茶场、茶厂、直至茶农生产,都是从事茶产量怎样提高,茶叶质量怎样提升。在这一习惯思维下,就是二十一世纪,许多茶科研项目仍在这一框架内。

1978年改革开放,尔后实行分田到户,茶叶产量迅速增加,1983年、1984年出现了茶叶积压现象,就是茶叶滞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砍伐茶园种植其他农作物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诸多茶叶科技工作者产生了迷茫,问计于当时的茶叶界元老庄晚芳教授,庄教授提倡茶叶文化,并在《光明日报》发表提倡茶叶文化的专文;倡议建设了杭州的“茶人之家”(地点在杭州灵隐路洪春桥畔);设立《茶人之家》刊物,供茶叶文化交流,供人们品茗清谈;提倡饮茶,反对洋饮料;提倡“中国茶德”:“廉、美、和、敬”。浙江大学张堂恒教授致力于茶叶压鲜汁制作茶食品与饮料。各地兴起了恢复历史名茶与新创名优茶的热潮。然后杭州组织举办了国际性的“饮茶与人体健康”学术研讨会;并有茶叶专家倡议设立“中国茶叶博物馆”;北京也举办了“首届中国茶与文化展示周”。可见当时人们是从解决茶叶滞销这一角度,对饮茶的宣传作出种种尝试,这是“茶文化”一词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建成正式开放,江西南昌《农业考古》设立茶文化专刊,接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这三者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全国各地城市茶艺馆的兴起,茶文化发展有了丰厚的土壤与群众基础。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杭州举办历届“国际西湖茶会”、“国际茶博览会”,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十分有影响力;也有“公刘子茶道”、“太极茶道”等对茶道文化持续不断的传播,影响遍及中国,遍及世界其他国家;杭州茶楼业协会与杭州知名茶艺馆如青藤茶馆、湖畔居茶馆、紫艺阁茶坊、西湖国际茶人村、和茶馆等突显了杭州茶馆文化的特色。

随着杭州茶文化特色的显明,杭州这座有钱塘江繁育的,有悠久历史与文明的城市,在西湖明珠的映衬下,愈益靓丽动人,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就是因为杭州有优美的环境,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是适宜投资与居住的城市,吸引了国内愈来愈多的人前来杭州投资、定居、旅游。从而拉动了杭州经济的持续发展。据2011年报道,杭州房价居国内首位,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定居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需求。这也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意义。

正是由于杭州发展模式,或者说,各地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文化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全国各地兴起了茶文化活动,如上海闸北区、重庆永川、浙江宁波与余姚、四川成都、云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河南信阳、福建安溪、澳门、广州等地。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

茶文化活动举办模式,一般举办开幕式,领导与邀请嘉宾出席,进行茶艺表演和文艺表演,还有各类茶厂商展示产品,学者进行茶学术研讨,同时邀请嘉宾参观游览。时间是一天至三天。获得比较成功的应首推云南省,该省的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从茶文化的宣传中获益许多,促进了人们对云南的了解,促进了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普洱茶的销售与饮用。

一般人不太明白,茶文化研究,研究什么呢?茶文化的概念可阐述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茶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而二十年前人们研究讨论茶的自然科学是不是茶文化?比如种茶、采茶、制作茶叶,销售茶叶等是不是茶文化?因而产生了广义茶文化与狭义茶文化的命题,然后大多数探讨者以茶的精神文化的内容作为狭义茶文化。渐渐地,人们开始把茶文化研究重点放到了茶历史、茶书法、茶绘画、茶歌舞之类。但出现了十分尴尬的情况,因为当时的茶人,基本上是学自然科学出身的,对文化内容并不娴熟,而文化人对于茶又不熟悉,从系、科论,这是跨学科的新事物。为此,浙江树人大学2003年开设了茶文化专业,2006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与浙江林学院联合设立了茶文化学院,尔后的各类茶文化交流活动,也促进了茶与文化的融合。

处于这一热点中心的茶文化工作者,开始抛弃争论,从事实务,积极投身茶文化的历史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拓展国内外茶文化交流,开阔视野,吸收了诸多茶道美学、茶艺技法、茶礼规范、茶席设计、茶艺表演等新鲜营养。进一步丰厚了内涵;为各地茶艺馆发展解决迫在眉睫的各类问题,如茶艺馆人才培养,1999年杭州首先开拓国家茶艺师培训,2000年杭州举办“十佳温馨茶馆评选与十佳茶艺小姐(先生)评选”。还有全国各地新开设茶艺馆需要茶师经营辅导,杭州各民营茶文化单位输出“派驻茶师”。

2000年至今,茶文化的学术探讨时有,但响应者寥寥,更多的是各地茶文化活动的勃勃兴起,各地纷纷成立茶文化研究会、建设茶叶博物馆、设立茶会所的讯息。说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茶文化的需求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茶堪称中华文化之载体

诸多文化人认为:“遍涉百家,唯觉茶之妙用,可雅可俗,堪称中华文化之载体”。从事雅艺文化之后,特别是接触茶一多,从事文化的雅士淑女,深有体会。可以说上述说法极其精辟,是对茶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总结。

此中因缘,源远流长,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现了茶,利用了茶,世界各国的种茶、制茶、饮茶,乃至于茶道均源于中国。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为正是具有中国原始道教文化思想的一类人,发现了茶,利用了茶;佛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了饮茶的传播,至宋代更是达到“比屋之饮”,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千千万万老百姓联系在一起了,茶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认同感;儒家文化使饮茶具有了风雅文化艺术,晋代杜育的《赋》就体现了文人雅士对茶汤沫饽的审美;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就记载了常伯熊从事茶道表演,追求“广为润色之”,以赏心悦目,以艺术美感来满足人们对审美情趣的追求;唐代陆羽《茶经》亦有“越瓷上”,以“越瓷青而茶色绿”,“越瓷青,青则益茶”,表达了越窑的青瓷茶碗能反映茶汤的色泽美;宋代崇尚“水丹青”、“斗茶”,如著名诗人陆游在杭州就写下了“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就是闲暇时,写写草书、以点茶活动的分茶来涵育审美情趣。宋代的黑釉盏能映衬茶汤白色沫饽,似皑皑白雪,被时人推崇,整个社会崇尚“做人要清白,做官要清白”的风尚。被宋徽宗《大观茶论》认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可谓盛世之清尚也。”这里说明一下,若为了享受茶的色、香、味、形,并不是目的,这是物质需求而已,若从喝茶进入,为什么这茶有涩味?为什么那茶有鲜味?是什么物质产生涩味,是什么物质产生鲜味等等,通过饮茶培养人去了解世界事物的至理玄妙,就达到了培养人的雅艺精神的目的,人就会由粗人,变成细腻的人,由俗人而成为雅士。懂道理的人一多,社会就会变的文明。这就是“格物致知”的道理。

明代、清代、乃至民国,许多茶器具上,有多种色彩,图案、书法、篆刻,有简单而意境深远的短句,不但可供人欣赏,可供人把玩,可令人思索良久;近来茶艺及茶艺表演兴起,讲究饮茶礼节,讲究动作姿势优美,讲究茶席设计,如此种种,均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传承。当社会进步到吃饱穿暖之后,人们追求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培植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崇尚礼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

下面我们再来粗浅分析一下,“遍涉百家,唯觉茶之妙用,可雅可俗”之句,以琴、棋、书、画、诗、酒六者分析,琴、书、画、诗是雅文化的体现,相对而言,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比较远,与老百姓谈文论诗论画,格格不入;下棋者自有一个圈子;只有酒的影响面算是比较大了,亦可雅可俗,但如李白般嗜酒,又才高八斗的人比较少,酒在联络情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营造氛围上,有一定作用,但饮酒误事,饮酒失态的比较常见,由此突显了茶之妙用,可雅可俗。

茶之妙用的“妙用”二字是关键,其表现于三个大的方面,其一是茶的物质属性方面,如饮酒失态,一杯浓茶,可使人清醒,知道家在哪里,怎样回家去!拉肚子或消化不良,煮一壶陈年老茯茶,立即止痢,或想吃大碗的饭;便秘可饮绿茶;朋友来访,敬茶一杯,表礼意,助谈兴,润喉咙,清嗓子;写文章,泡一壶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文思泉涌!等等。

其二是,茶可雅可俗,与高雅之士可以谈茶,与老百姓可以谈茶,有共同语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是物质的,它与千百万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联系,慰藉着中国人的心灵,浸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最广泛的群众认知度。风雅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更多地表达了精神文化的内容,会茶艺,懂茶道是人的内涵丰厚的体现。

作为社会人,懂茶愈多,谈的来的人愈多,人们讲的内容,你听得懂,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你的言语人们也听得进去,能理解,相谈就甚欢,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上得了厅堂”的一种,社交能力就愈强,如鱼得水,生活愉快,就有幸福感。

茶之妙的三,是以茶为载体。茶或茶文化是载体而已。通过茶或茶文化这个载体,达到某种思想实现。

比如,清明之前,赠送好友几泡明前茶,表达了对老朋友,对师长的牵挂或尊重。茶并不重要,心意对方收到了,情谊加深了,距离拉近了,又无庸俗之气。

又比如“茶话会”,并不是开会讲茶的事情,而是以“茶话会”这个名头,营造一个大家畅所欲言的环境,可以进行思想的充分交流,加深大家的相互了解与认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阐述,“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凡莺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俗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几,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出尘表”。

此段话表明,饮茶设茶或茶具是一种载体,主要是为了清谈,在优雅的环境里,与清雅脱俗之士清谈,可以获得思想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与观点,这是清雅之人精神享受的一种。

三、             以茶行道,文而化之

茶文化研究不能停留在对茶文化历史的研究上,要为现实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激活“茶”历史,以茶为载体,联系千百万的国人,通过各种形式,丰厚、培植人的内涵,提升国人的整体素质,文而化之,这是时代的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中国茶叶学会联系着诸多的国内茶厂、茶场、茶科研院所、茶学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系着诸多茶叶生产厂家与茶叶流通领域的公司;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系着诸多的各国茶人、国内茶艺馆、著名茶文化专家;由此可见,茶文化研究不必重视研究茶的自然科学的内容,不必重视研究茶叶商业怎样流通,需要研究怎样以茶或茶文化为载体,“以茶行道,文而化之”上,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只不过在长期“唯物主义思想”占据头脑的今天,人们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为生存而努力的人类与动物差距不多,“仓禀足而知礼仪”,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从事和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长期从事物质财富创造的人,基本了解钢铁、房屋、水泥之类的生产,也会了解大米、油、煤、布等生产,亦能知道鱼的捕捞、养植,猪的喂养与肉的生产,就是人的硬件建设的事也知道许多。但人的软件建设,除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所学知识外,人们并不重视,或者说不太了解了,因为诸多人刚从解决温饱里走出来,并不能深入认知艺术、审美、礼仪、规范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德食和饮”、“可以清心也”这些传统词汇在历史上经常出现于茶器具上,但现在的人们习惯于吃香的、喝好的,重视物质享受,进入肚子里的是俺的,并未重视思想,道德、审美、礼仪、规范的摄入。

借助于茶,宣传饮茶,饮茶可以降火,尤其是火旺气盛的年轻小伙子,相对而言会变的文雅,会大幅度减少犯罪率;

借助于茶,宣传饮茶,饮茶可以寡欲,减少恶性犯罪,减少人们对地球母亲的无穷尽的索取,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借助于茶,品茗清谈,可探究世界事物的至理玄妙,万物因缘,培植人的雅艺精神,使粗俗之人逐渐变成文人雅士。

客来敬茶,饮茶以助谈兴,既体现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又培植人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礼仪运用能力。

饮茶可以清心。浊心,昧着良心是没有清心,一个人是好人是坏人,并不是指身体,而是心,是指导躯体行动的思想。清心,是指人能明确人生的意义,能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不会走歪路。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弘扬茶文化,就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内容需要后人继承。现在需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礼仪文化,即对人,对世界事物的尊敬,可通过茶,来弘扬礼仪文化。因而茶道专家们,几十年来,自始至终,培育年轻的茶艺师们通过茶来清醒头脑,用弯曲身体的方式,双手奉茶,表达敬重客人的礼节。经常如此,慢慢地培养茶师习惯使用礼仪的方法。以此来带动周边的人,养成应用礼仪的习常举动。如此恢复中国“礼仪之邦”美誉,极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参与。

过去生活节俭时代,人们一只杯子泡茶喝,现在常见一套茶具沏茶喝,或几种茶具煮茶喝,以后沏泡茶时,人们会注重怎样的手法?怎样的动作更有风度,更符合身份,更悦目。以此影响品茗之人,怎样的坐姿符合礼仪?怎样姿势品茶是上得了厅堂的?怎样布置茶案是赏心悦目的?

茶文化的研究,不必沉浸于茶文化历史研究,可以“茶文化”为载体,为社会精神文明服务,如组织人员为市民奉茶,说一声“请用茶”,答一句“谢谢!”,在奉茶的同时,培育了人的礼仪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礼仪文化后,“常习之”,就成为了习惯;组织人员为走入岐途的人员奉茶,送茶,茶能降火,能清心,极有利于改造人的思想;组织举办茶会活动,邀请愈来愈多的人参与茶会活动,形成一种时尚后,将成为净化社会思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股清流。可以在中小学校推荐“一天一杯茶,建康生活每一天”。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小培养礼仪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茶文化研究”还可以资助开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几元钱茶馆,为退休老人服务,组织传统戏曲,说书,相声、越剧、“莲花落”等,营造社区生活的幸福;还可以邀请茶文化专家为文化爱好者开设讲座,普及传统文化知识,饮茶养生知识等;可以组织失地农民、失业人员参与国家茶艺师、国家评茶员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可以组织举办“无我茶会”、“听琴品茶”,“中秋茶会”、“新茶品茗会”、书画与茶展示、茶艺表演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但茶文化的研究重点,不应仅停留在雅艺群体上,而应服务于带动普通大众提升综合人文素质上,以“水滴石穿”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下面举例子,说明中国茶,在其他国家怎样成为茶文化,从而推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例子,以作借鉴。首先中国茶在对英国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或许人们会重新认识茶的妙用。数百年前。英国没有茶叶,人们以喝酒为多,因而有许多的酒吧,供人们聚会,交友。但历经数次干旱,粮食欠收,皇室下达禁酒令,不准酿酒!不准饮酒!酒吧不能饮酒,改卖茶水。由此,酒吧内成了人们聚集饮茶的场所,促进了中国茶外销的同时,英国茶馆文化产生了,茶馆内成了人们思想交流的场所。喝醉酒的人少了,粗鲁的人少了,头脑清醒的人多了,理智的人多了,这是中国茶使英国人具有绅士风度、淑女风采的一个方面。

再说一下英国的“下午茶”,每天下午三至五点,肚子有点空了,喝杯茶,吃一些点心,提提神,补充些能量,是十分符合人体需要的。尔后,英国人把纯粹物质的茶,演绎成了英国的茶文化,名称仍然是“下午茶”。一个家庭主妇,邀请好友至家里来共进“下午茶”,为此,把厅堂物品堆放有序,明窗净几,在桌子上铺好雅致的台布,摆上精心布置的花卉,做些可口的、精美的点心,用适宜的色彩与质地的器皿盛放点心;穿上优雅的礼服,挑选了茶叶与奶品,做个造型别致的水果拼盘,一切布置妥当,静待好友的光临。当好友来临,容光焕发,脸带微笑,热情迎接,问候到位,欢迎到位、动作到位,拥抱、握手等不一而足。迎接客人后,款款而谈,相谈甚欢,可谈的内容甚多,从发型至服饰,至佩带物,从花卉至茶品,至奶品,至茶具,至闺阁私密,至社会新闻等等,可以试着红茶中加奶,或牛奶中加红茶,调饮,欣赏茶具之美、茶汤之美,尝试奶茶香浓可口,点心味美,造型悦目等等,当友人告别之时,依依不舍,礼陈再三,相约再次光临,等等。这就是英国茶文化的特色,这个过程,与明代朱权茶道思想一致,茶仅是一个载体,只不过朱权交往的是脱俗之人,而英国人的“下午茶”参与者是群众。细细审视,参与者,涵育了人的修养,就是人的躯体硬件中,注入了礼仪、技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艺术、培育了人的审美情趣,了解了更多的关于服饰文化、烹调艺术、插花艺术等内容,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培养成了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人,这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是不经意之间“文而化之”的途径。全面地提升了人的综合素养,这是以茶为载体文而化之,易取得成就的方式。

  与此相类似,日本茶道,讲究规范、注重审美,崇尚礼仪,成为东亚文化圈中璀灿夺目的文化明珠。韩国茶礼,在全国各地设立茶道支部,以茶为载体,各地茶道支部经常举办茶会活动,重视礼仪,也组织会员外出进修,进行茶文化旅游等,如此种种,“学而时习之”,在国民素质的提升中,“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现在的教育重视考试,从小学至大学,很少有上述的综合锻炼,笔者作为考官遇到二个大学生前来参与茶艺比赛,一个是不懂火柴怎样用,好不容易划着了,慌了,把燃烧的火柴丢到红地毯上,考官们忙跑上前去灭火;一个点着了线香,往香炉上插,把点着的一头插入香灰里,屁股朝上,令人啼笑皆非。说明现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堪忧,需要了解一些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更多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可以认为茶文化的研究,不仅是茶文化的历史研究,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应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在现阶段,应以茶或茶文化为载体,培植人的礼仪、审美、动手操作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然科学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等等,综合提升国人的人文素养,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昌盛服务。让我们高举茶文化的旗帜,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茶或茶文化为载体联系千百万国人,不断涵育国人的修养,再现“礼仪之邦”的风采。

 

 

 

完稿于2011年3月2日

 

刊于杭州滨江区茶文化研究会2011《萧山茶研》   作者:周文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