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浅谈拔开吴理真迷雾的过程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7-11-16 | 767 次浏览 | 分享到:

浅谈拔开吴理真迷雾的过程            

 

                             杭州      周文棠

 

在中国茶界,在中国佛教界,尤其是研究茶史与佛教传播史的学者中,往往疑惑于其中一个人物,突兀地出现在历史上,这就是被茶界人士普遍认知的“植茶第一人——吴理真”。2009年笔者撰“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一文刊出于《茶叶》杂志,指出吴理真不是西汉人,是南宋僧人,其功绩主要是求雨显灵,而不是植茶第一人,蒙顶植茶人物的身份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2011年被宁波竺济法先生鉴阅。尔后,在竺济法先生多篇措词强烈的论文影响下,中国茶文化界被震撼。一时,《吃茶去》、《中国茶叶》、《茶博览》等茶杂志纷纷撰文刊出相关文章。至今,中国茶文化界对吴理真的认识的天平正在逐渐从西汉的倾向于是南宋的,甚至于认为是虚构的人物。但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许多专家坚持错误的观点。为了让各地茶人、佛教界的朋友们更清晰地了解茶禅代表性人物吴理真,本文浅谈一下拔开吴理真迷雾的过程。

 

一、70年代末期教科书中的“吴理真”影响甚巨

70年代末的茶树栽培学教材中,就有植茶第一人吴理真的说法,其依据应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学习是被动吸收的时代,这是笔者第一次知道吴理真是中国种茶第一人。

由于茶树栽培学教材,是统编教材,全国各地大专茶院校大都用此教材,并且至今,全国各地茶科技干部绝大多数是本科或专科或硕士毕业,这类茶专业毕业生,当下大都成长为各地茶学会、茶协会、茶机构、茶院校、茶行政方面的骨干和领导,因而存在于教科书中的植茶第一人吴理真,深深烙印在全国各地的茶专家、茶科技人员脑海里,影响甚巨。

二、80年代末期茶史撰稿中的疑惑

1987年开始,笔者主要从事茶文化研究,在茶史研究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茶树原产地在哪里?究竟是大茶树早还是灌木型的茶树早?王褒《僮约》中的荼是不是茶?马王堆汉墓竹简有没有茶?吴理真是不是种茶第一人等等问题。

由于1992年笔者撰文在《茶人之家》杂志揭开了“课童艺茶”的真相,把众多茶专家认为浙江早在汉代就有王族在浙江教小朋友艺茶的内容给否定,告诉大家不是汉代是宋代。自此,就对权威人物的结论心存疑惑,养成了需要用心再去验证,而不是引用的习惯。

因而,当研究茶史时,就心存疑虑,阅览众多资料,简直没法入手,每一个题目均有疑问,若把存疑的内容作为科普介绍的内容,是误人子弟,是十分不负责任的。最后,在诸多场合,委曲求全,以采纳国内大部分专家的意见为准。

而国内的茶专家,绝大多数是自然科学的茶专家,中国的历史上甚少有专设的茶史研究机构,当时也没有专职的茶史研究者,因而导致茶史出现诸多疑惑。

三、汉代饮茶的史料,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能确证

    汉代当然有茶树,汉代或汉代之前可能有人去采茶叶,也许比之更早古人们就可能用茶叶了,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茶最早应是药用的,而不可能食用,因为它有收敛性,会使蛋白质收缩成为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摄入蛋白质不丰富的时代,它不可能被食用。即使是今天,国内人们吃茶叶也是十分罕见的。

经笔者对王褒《僮约》、马王堆汉墓竹简的疑似“槚”字、对“课童艺茶”一个一个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均是经不起推敲的史料后,对西汉吴理真种茶一事就心存怀疑,估计又是国人欲古其事,欲古其迹的案例了。

又由于,“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此句话,有二大瑕疵,其一,佛教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有僧人是三国时才有的,怎么会是西汉的时候就有僧人呢?如此最基本的常识,被顶级茶专家们忽视,视而不见,或者说没有起码的佛教常识,认定西汉有僧从岭表来,就是要改写中国佛教史了。但十分不解的是,好象佛教中人,或僧侣对此没有提出过多大的异议,可见僧人有僧人的气度,与世无争。

其二,“以茶实植蒙山”,这又露出了马脚,说明此语句必是唐代或唐以后的语句,因为“茶”字唐代才开始使用。

如此未经严谨考证的内容,能作为教科书的内容,被《中国茶经》应用,如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徒种茶的最早记载。”其他如“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种茶的人”等等,可见有些茶专家对文史知识仍缺乏一些基本常识。

四、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虽有心厘正,无法快速改变

作为一名专业茶文化研究人员,需要与各地专家交流,能为茶文化爱好者释义解惑,厘清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是基本任务。比如,地球上何时有茶树了?中国茶树原产地在何地?饮茶是何时开始的?茶最早是作什么用的等等?自1987至1992,经过五年的孜孜不倦探索,笔者对茶史发展的认识有了基本的脉络,发现研究茶史有一个基本规律与捷径,就是认识茶有一个逐渐了解与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过程。

但绝大多数茶专家并不是如此,而是以寻觅到,或发现非常早的疑似茶,就迫不及待的宣布、发表,以热情、兴奋代替求真求实,并且还会联想、外延。因而,每当一项新的疑似古老的茶事发现,笔者就需要去撰文反驳。植茶第一人吴理真是笔者最难以撰文驳斥的内容,因为绝大部分的茶专家、茶人都认为吴理真是中国植茶第一人,顶级茶专家都认为吴理真是种茶第一人的时代,凭什么让专家们或各地茶友认同笔者观点呢?

笔者也多次与相关专家、领导反映此事,但他们也左右为难,是采用你的观点?还是采用国内绝大多数专家的意见?一语就能把笔者噎回。这也是笔者1992年开始自创茶道——公刘子茶道的原缘,独创茶道体系,培养百千万学员,终将改变这类观念,以求真求实引导茶史学术的原缘之一。

五、故宫博物院坐轮椅的研究员也是质疑者

大致上是2000年左右,一位故宫博物院坐轮椅的研究员(腿残疾),想与笔者交流,他问笔者:“西汉种茶第一人吴理真的出处在哪里?”笔者回答:“70年代末茶树栽培学教科书上就有”,他又问:“教科书上的内容,出处是哪里?”笔者答:“是当地的地方志上记载的”,他又说:他曾经去查阅过,地方志上是没有的?这个大胆的提法,虽不尽正确,比如当地志书上确实有相关吴理真的记载。但终究由局外人(茶圈外的)大胆点破,使笔者有了厘清蒙山茶史的紧迫感。因为笔者十分明白汉代吴理真种茶之事一定是错误的,其原因不外二点,一是汉代中国无僧人,二是汉代并没有“茶”这个字,因而此条史料一定是错误的。

六、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把吴理真与蒙顶山推向了巅峰

    2004年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把吴理真与蒙顶山进行了夸大宣传。

2004年四川省雅安市承办第八届国际茶文化节,开始了对吴理真与蒙顶山的夸大宣传。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高峰论坛会议通过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也是世界茶人寻根朝圣的神往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是人类共有的灿烂文明;蒙顶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此次高峰论坛,有诸多国内外著名茶专家参与,由此,以讹传讹,不实的史料,逐步演绎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经典,成了雅安的无尚荣耀。时至今日,在网络上吴理真仍是西汉植茶人的内容数不胜数。

当谎言被无数人传诵的时候,当这个活动隆重举行之时,身在杭州的笔者,已经非常清楚,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必将由笔者去刺破。因为它的基础是吴理真,是因为吴理真是西汉的僧人,西汉僧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了。而这些内容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是相违背的,任何事物它都有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没有任何先兆,西汉的僧人开始种茶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西汉却有僧人了?真是令人汗颜。当地人为了解决这个困惑,编造了吴理真本是一个农家子,是个孝子,是个地地道道的率先种茶的乡民。

五、“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一文撰稿与发表的过程

正是因为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雅安举行,把国内茶文化人士的目光聚焦到了这里,正是因为过度宣传,说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世界茶人“寻根”和“朝圣”的神往之地,引起了茶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加速了美丽肥皂泡的刺破。

与此同时,也有茶文化专家私下议论,蒙顶山的茶史似风、似雨又似云,与蒙顶山的天气多变一样。笔者也加快了对蒙山茶史的研究与探索,多方搜集资料,当阅读到董存荣《蒙山茶话》里的有关吴理真的清光绪年间《金石苑》相关内容后,狂喜涌上心头,终于寻到吴理真的源头了。

《金石苑》是清代刘喜海辑印的书籍,该书著录了保存于四川的汉至唐、宋的碑刻等物,书中的碑刻、器物,大多绘出缩小的图形,刻文则按原来的款式、书体摹写。所以笔者首先应感恩清代刘喜海先生辑录四川历史碑刻,让后人能真实还原历史。若没有《金石苑》辑录吴理真碑刻内容,这一茶史迷团不知何年才能真正解开?其次感谢董存荣先生,能把这一解开吴理真生平的钥匙,完整地在《蒙山茶话》一书转载。需要指出的是《蒙山茶话》一书,在国内绝大部分专家的见解影响下,为维护吴理真的历史地位,作者并没有把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予以正确解读。

2007年底,易稿十余次,笔者的论文基本成稿,仅一篇论文,就花费笔者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心情十分沉重,此文发表,将在中国茶文化界引起地震,因为国内外许多著名茶专家、许多领导认同《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此文不发表,将误导子孙后代无数。

再者,此文若有一点点毛病,也将引来无数与笔者商榷的驳斥笔者荒谬的论文,作为一生从事茶事业的研究员,将无颜再见各地茶人。为此,再细细逐字逐句斟酌,再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标点符号地完善。

尤其是论文题目,随着论文内容的不断修改完善,论文题目也换了十几个,最终定格,“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论文内容以客观的历史进展,逐年逐代推进蒙顶山茶史演变,去除任何主观臆断,努力使之成为可供借鉴与参考的论文。论文的结论是:考证认为史料记载所反映的蒙山(蒙顶)植茶人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唐代是百姓植茶——五代是仙人植茶——北宋是道人植茶——南宋至清代是僧人植茶——现代是茶农植茶。蒙顶植茶人物的身份变化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论文内容紧紧围绕蒙顶植茶人物在各个时代的变化,通过系统的阐述,得出结论。论文避实就虚,先不谈论吴理真是西汉的还是南宋的,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客观的分析,指出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崇尚的文化内容也相应变化,并依据《金石苑》关于宋甘露祖师吴理真行状的相关内容做出剖析,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吴理真的传说是南宋才开始的。

接下来,论文投稿,投了多家茶杂志,多家茶杂志没有采用笔者的此论文,从中可以反映出国内某些茶杂志编辑者的心理,一方面此观点可能与编辑观点不符,一方面若发表可能会惹杂志负责人意见,或与大多数专家意见不符合,茶杂志犯不着被众矢之的。

感谢浙江省茶叶学会的《茶叶》杂志,在浙江大学刘祖生教授的力荐下,经浙江大学农史专家游修龄教授阅览同意,2009年《茶叶》杂志全文刊发了笔者此篇论文。

六、论文刊发后的期待

笔者此论文刊发后,没有招来茶史研究人员的驳斥,至今也没有,但也没有获得谁的表扬,没有谁来颁奖,俏俏地发现有人沿用笔者的方法,去研究当地的茶史了。至2011年,宁波竺济法先生看到《茶叶》杂志上的笔者论文,来电咨询与了解,引起了竺济法先生的浓厚兴趣,竺先生了解到四川董存荣先生有吴理真的相关资料,并且《金石苑》资料四川大学图书馆有存的情况下,获得了宋甘露祖师吴理真像与行状,再以此为依据开展了长达近五年的多篇论文撰稿与发表,力图引起全国各地茶人的重视,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先生、公刘子茶道胡旭英茶艺技师等亦发表论文,告诉世人西汉第一个种茶人吴理真是不实的。

一方面,上述茶人力图还原蒙山植茶人的真相,一方面四川雅安为了促进当地茶业发展与荣誉,力图维护吴理真的植茶第一人地位,还有一些著名茶专家处于进退失措的位置,国内茶人均在看权威是什么态度?诸多人要求权威置评,著名茶专家若说吴理真是西汉的,难免被历史与公正审判;说吴理真不是西汉的,就是自寻没趣,因为曾经参与过宣言,或著过书;不予置评者多,不把自身置于风口浪尖。

当然,这个错误首先出现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王象之为了赞誉蒙顶山,把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文内容断章取义,神化、仙化吴理真,欲古其人,欲史其迹,以达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之目的,后被多种文献引用。

笔者十分希望国内外茶人从正本清源出发,支持还蒙顶山茶史原貌,支持还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原貌,支持还中国佛教发展史原貌。若误人子弟,对不起子孙后代。

 

此文刊于201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茶·文化与产业论坛》“中原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