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期待上林湖越窑遗址景观群形成
公刘子
引言:
提笔写这篇文章,有诸多因素,宁波茶文化促进会2013年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题有“期盼越窑青瓷再创辉煌”、“古代宁波港出口的主要陶瓷”等内容。中国历史上最早著名的茶器具是越窑瓷器,而历史上越窑瓷器中的佼佼者是宁波市下辖的慈溪市上林湖越窑产品。笔者故乡是慈溪逍林,离上林湖近在咫尺。并且笔者从事茶文化工作三十余年,深知茶与瓷的关系密切。因而早有想法,把上林湖越窑的相关情况介绍给大家,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更好地规划、保护、利用好上林湖越窑遗址等相关历史遗存。激活历史,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茶具出产于越窑
“器为茶之父”,好茶需有好的茶器具沏泡。追溯中国著名茶器具的源头,就会追溯到越窑, 中国最早的茶赋类作品,当数晋杜育的《荈赋》:其中有“器择陶拣,出自东瓯”。“陶拣”顾名思义,是陶中拣出来的,硬陶或原始瓷或后期所称“瓷器”。茶圣陆羽《茶经》中明确指出:“瓯,越也”。说明晋代著名茶器具是越窑产品。
陆羽《茶经》还对茶具进行评说:“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或者以邢州次,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把茶汤品质中汤色与茶具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陆羽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把历史上晋代杜育选择茶具的观点“器择陶拣,出自东瓯”附上,说明历史上杜育也是这样认为的,饮茶用碗以越窑青瓷碗为上,确立了越窑茶器具的崇高地位。
越窑是中国南方最主要的瓷窑,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慈溪、上虞等地。唐代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可见越窑青瓷之精美。产瓷年代自东汉至南宋。唐与五代是越窑工艺最精湛之时,位居全国之首。而越窑中的精品应是唐、五代时的秘色瓷,在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所烧青瓷器代表了越窑青瓷的最高水平。该地发现的窑址有110多处。根据窑址所在地所建的越窑荷花芯遗址就在上林湖上滩头。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茶人陆羽、杜育等推崇越窑茶器,赋予越窑瓷器近千年唯我独尊的地位,名列各大窑系之榜首。
二、上林湖越窑遗址与河姆渡遗址近在咫尺
打开谷歌搜索,查阅浙江省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或余姚河姆渡遗址地图,能发现东栲栳山的正南面是余姚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东栲栳山的北面就是上林湖。东栲栳山与西栲栳山夹着栲栳溪,溪水北流注入上林湖,经湖闸口,下泻,灌溉一方土地。
地图上上林湖越窑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直线距离仅约十几公里,这二者文明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首先,上林湖越窑遗址现属慈溪市,历史上曾属于余姚,1979年划归慈溪县。其次余姚河姆渡遗址属7000年至5000年前的人类文明遗存,有制陶器的悠久历史。从慈溪上林湖一带发现石犁、石斧、印纹硬陶、原始青瓷等出土文物表明,先民早就在此地生息、繁衍。
如果没有河姆渡制陶术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上林湖越窑瓷器的产生就没有发展脉络。瓷器的发明是古人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制技术和经验的成果。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支撑,上林湖越窑辉煌成就有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从吸引世界各国游客、吸引长三角参观者的角度,从宁波建设文化强市角度,宁波市可规划慈溪越窑遗址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景观联动。慈溪上林湖及周边丰富的越窑遗址群是宁波慈溪的宝贵财富,不但能形成旅游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文化氛围的浓郁。
勤劳智慧的古代先民曾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泥土成为似冰类玉青瓷的奇迹,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将激励当地一代一代的后人,开拓创新,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三、上林、上林湖、上林湖越窑、上林越窑
1、上林
上林二字在1931年版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查阅不到,现作为县名属于广西省南宁市下辖县。正是因为慈溪市有“上林湖”之名称,人们才会细究上林,据童兆良著《检点上林文明》载:古代上林地处慈溪、余姚二县交界,历代沿革屡有变更,唐晚期属慈溪县,五代之后属余姚,1979年9月又划归慈溪县。古代上林乡版图大致以东、西栲栳峰为正南界,东至鸣鹤,西达梅川,北濒大海。是有山、有水、有田、还有海的人杰地灵之乡。
2、上林湖与上林湖越窑
上林湖由潟湖衍变而成,群山峡谷承接栲栳山溪水,又因取土烧陶瓷,扩大了水面,洼地成湖,又因地处上林而得名。
上林湖早期窑址地点是湖闸口旁边的木勺湾。窑址的选定,具客观性,其一是取原料(高岭土)方便;其二,燃料来源方便,木柴取之于山林;其三是龙窑沿山坡而建,利于烟火上拉,提高窑内温度;其四是产品必然依靠水路运输,故窑址肯定靠近河道水路。
湖闸口附近的瓷土不够用了,窑址逐步向山里面推移。只不过,取的土多了,凹陷之处就成了池、湾。今天的上林湖,水域面积比较大,是1958年增高湖坝的结果,目的是蓄水,以备夏季灌溉下流农田和饮用需要。
上林湖位于慈溪市桥头镇,离市区约十公里,环湖20余公里的山坡上,有110余处从汉至宋的古代窑址遗存,烧造历史长达千余年,是青瓷的主要发源地。隋、唐至五代瓷器质量为各大名窑之首,上林湖成了越窑青瓷中心产区。产品不仅畅销民间,贡奉朝庭,还远销亚洲、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
3、上林越窑
上林越窑,是指古上林乡区域内的越窑,因为尚有诸多越窑遗址不在上林湖,如金鸡岙窑址位于匡堰镇妙山村浪网山南麓;早期越窑的典型代表小姑岭窑址位于匡堰镇小姑岭大池墩;石马弄窑址位于白洋湖西南山坡,有唐代窑址两处、宋代窑址四处,瓷片最高堆积层厚达八米之多;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场瓦片滩窑址位于匡堰镇东岙村楝树下,瓷片裸露、遍布山坡,堆积厚达5米,故被称作瓦片滩;开刀山窑址群位于匡堰镇游源村,许多宋代窑场遗址散落于此,地表堆积厚达三米;还有栗子山、枫树湾青瓷窑址等等,上林湖古代越窑遗址数量已有110余处,上林湖窑址保护面积约13平方公里。上林越窑数量就远超其数了,所以,现在的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遗址是以上林湖为中心,包括了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等窑址群,保护面积近30平方公里。
如此多的长达千年的越窑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于今宁波慈溪市上林湖周围,游人参观之间,不经意就踩踏在千年文明遗存之上,需要当地政府与有识之士进一步重视,予以规划、保护。切实采取各项措施,增加文物保护意识。如防止文物外流,增加文物保护经费与人员编制,对发现的各项遗迹、遗址、庙宇、历史建筑、石棺、烽火台等等加以妥善保护,修缮,出资收购外流文物,记载当地民间故事等等,让后人能更好地寻访到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
四、上林湖越窑出产秘色瓷,是“唐宋瓷都”
寻常的瓷土,汉代以来在慈溪上林湖一带被烧制成具有金石之声,釉面似冰类玉,素雅晶莹,令无数文人雅士讴歌。各种形态、各种器皿、甚至动物造型的瓷器,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创造。上林湖多处发现汉代窑址及陶瓷残存,演绎了原始青瓷过渡到成熟青瓷的历史脉络。至今这里仍有大量的窑址、窑具、瓷器残片遗存,俯拾皆是。青瓷种类之多,窑址之多,产品质量之高,延续历史之长,是世界上任何古代窑址无法比拟的。窑址遗存之密集表明唐宋越窑的烧造中心在宁波慈溪上林湖一带,有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存,是宁波慈溪的荣耀与机遇。
1、上林湖越窑交通便捷
历史上,上林湖湖闸口以北就是大海,邻近湖闸口的村庄王家埭,在慈溪一带广泛流传一句“王家埭牵沙蟹”,王家埭现属于慈溪市匡堰镇,北边329国道、横新塘、逍林东街等,历史上都应是海塘的遗迹。王家埭北面一览无遗的平原都是围滩涂造地的结果。王家埭的南边是山,上林湖越窑遗址就在南边的翠屏山地带。
沙蟹是杭州湾慈溪一带滩涂上的海洋爬行动物,身体的体积似半个火柴盒大小,肉不多,但味鲜美。过去是宁绍海涂平原农家的家常菜。“王家埭牵沙蟹”就说明,王家埭这个地方历史上曾是捕海滩上沙蟹的所在。因而可知,上林湖越窑遗址原来就在大海边上。越窑产品既可从湖闸口经东横河入姚江至宁波转运各地,又可间接出杭州湾,至全国各地。因而为此地窑场出产的青瓷运销各地提供了必需条件。晋代河南汝南太守杜育“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表明越窑瓷器在1700多年前就已运销中原。从宁波港出海路到达亚洲、非洲等二十多国家和地区,上林湖越窑产品作为中国最早输往海外的大宗商品之一,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的开拓者。
2、上林湖在唐代设有贡窑
上林湖在唐代设有贡窑,贡是进贡给皇家使用的意思,上林湖吴家溪出土发现唐光启三年青瓷墓志罐“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一语,说明当时有贡窑。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器物与记载可知,唐僖宗皇帝供奉佛舍利有秘色瓷,可推,上林湖越窑产品确实进贡与皇家使用了。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陶成先得贡吾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优秀的秘色瓷产品先须进贡于皇家。
3、秘色瓷出产于上林湖越窑
唐昭宗乾宁进士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盛赞了秘色瓷色彩取青山之翠色,似明月、似春水、似薄冰、似绿云,晶莹可爱。成为后世推崇之秘色瓷,堪称人间瑰宝。
光绪年《余姚县志》卷六·转引嘉靖志《物产》秘色瓷条:“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依据该条目,秘色瓷出产于上林湖越窑是可信的。
过去人们只闻“秘色瓷”其名,未见其影,1987年考古人员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有《衣物账》碑记载的秘色瓷碗实物,经过研究,中国古陶瓷专家们公认秘色瓷碗与上林湖越窑及附近遗址出土的瓷片相一致。此外尚有临安水邱氏墓、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等墓葬出土的秘色瓷均为上林湖越窑生产,故上林湖越窑应是传说中秘色瓷的出产地。
4、 一弘碧水护越魂
1967年夏,慈溪、余姚一带大旱,河道都干涸了,夏天没有水喝,上林湖也近乎干涸。湖边露出了许多陶瓷碎片,这里一大堆,另一块地方也是一大堆。当时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山里面的湖边有如此多的陶瓷残片?有的是残缺的碗,有的是粘连在一起的陶瓷器物,有的是变形的盂等等。长大了,才知道,这里过去是烧瓷窑的所在地,会把不合格的产品作废物遗弃在瓷窑周围、遗弃在挖瓷土的洼坑里。为后人研究越窑历史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实物依据。
正是这一弘碧水守护着自汉代至宋代的诸多越窑遗址,湖面碧波荡漾,水下静静躺着数不胜数的汉至宋代的古瓷片与陶具,无声的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
五、应打造文化的金名片——上林湖越窑遗址景观群
茶与瓷是中国传统出口产品,也是中国文化的承载体,借助于茶与瓷的外销,世界认识了中国,茶被称之为东方神奇的饮料,瓷被称作东方艺术瑰宝。进入21世纪,当各地纷纷认识到文化对经济推动作用的时候,当地对越窑遗址的规划、保护、宣传应该进一步加强。
杭州打造和打响“中国茶都”、上海举办每年一届的茶文化节、四川雅安宣传“茶祖”,云南宣传茶树原产地、澳门设立茶文化馆、武夷山建设茶博园等等,均可增添当地浓郁的文化氛围,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提高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地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文化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全国各地兴起了茶文化活动。当闻名而来者众多,慈溪市的文化、经济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曲阜孔庙、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遗存等等遗迹,给当地带来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带动了当地人文精神的丰厚,西安人以历史故都为自豪,山东人以礼仪文化为荣耀,都能从一个侧面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
1979年9月为理顺水系(为了解决当地逍林镇、浒山镇、桥头乡、新浦镇一带的吃水问题),上林湖一带被划归慈溪县。现在来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上林湖水不仅荡涤了河流的污浊,滋润了田地,给逍林、浒山、桥头、新浦一带注入了甘甜、清冽的饮用水,更是给慈溪市送来了承载千年中华文明的陶瓷文化。科学规划、保护和宣传好上林湖及邻近越窑遗址群,把上林湖越窑遗址打造成游客云集的古瓷窑址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最庞大的露天青瓷博物馆是可以期望的。
以此为契机,慈溪市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通过钱塘湾大桥吸引上海一带的巨大客流,吸引世界各国游客,从而为慈溪市的经济转型,环境治理带来新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带来各地的、各国的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交流,促进慈溪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慈溪人的综合人文素养,功在千秋。
以打造上林湖越窑遗址景观群为重点,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进文博人才,挖掘慈溪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增添慈溪市的文化景观,引入文化新元素,将使慈溪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慈溪这块有悠久历史与文明的地方,在钱塘湾大桥的映衬下,将愈益靓丽动人,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从而拉动慈溪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初版
《检点上林文明》,童兆良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上林湖越窑遗址简介》上林湖越窑遗址文保所编
(此文发表于:——“海上茶路,甬为茶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4月24日宁波)
建设银行杭州高新支行 账号:33050161672700001248
杭州公刘子茶道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188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