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从茶类的消长变化论绿茶发展文化战略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2-07-26 | 656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茶类的消长变化论绿茶发展文化战略

 

 周文棠

 

    摘自2006年浙江省茶叶学会论文集

 

绿茶是中国传统茶类,中国各产茶省均有绿茶生产。就茶类生产而言,由于光照对茶叶内含物氨基酸和茶多酚的积累不同,南方比较适宜生产红茶,北方较适宜生产绿茶,而福建、广东、台湾等地适宜乌龙茶的生产。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茶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传统特定饮茶区域的相互交融,特定的茶类生产区域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的程度从量变到质变,黄茶、白茶在中国茶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至今黄茶、白茶作为一种茶类的地位已岌岌可危,相反普洱茶、乌龙茶的产量快速增长,普洱茶应单独成为一种茶类的呼声不断高涨。作为茶人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外饮茶人群的不断扩大,茶人所能品饮到的茶品愈益丰富。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茶类、浙江省区域茶生产的主流茶类——绿茶在产量上、消费上并没有在近十年里呈现乌龙茶和普洱茶那样地快速发展势头,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俗话说:“不进则退”,浙江绿茶不增长,或增长缓慢,就有可能停滞不前,有可能在乌龙茶、普洱茶的冲击下,不断缩减所占的市场份额。从普洱茶、乌龙茶消费人群不断扩大,两者产量不断上升的例子中,从白茶、黄茶的衰退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益的思索,这就是分析乌龙茶、普洱茶生产、消费扩大的原因,并分析黄茶、白茶衰退的主要因素。从中可以寻求到相关绿茶发展的文化战略。

一 、白茶衰退原因

白茶原产福建福鼎、政和两县,其周边县如浙江省泰顺县也有部分生产,除了白茶有银白色的干茶外形美观外,其内在品质——茶汤色泽、香气、滋味没有优良品质表现,茶叶叶底若是针状,形态尚可。白茶最主要的缺陷在于茶叶未经揉捻,未经炒制,茶叶细胞破碎少,茶叶冲泡时内含物浸出较少,茶汤色淡味薄。大多数嗜茶者尝过一次白茶,要求再品尝者少。因而白茶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白茶发展也有个例,80年代湖北武当山八仙观茶场引进福鼎大白茶,采芽制成剑状,取名“武当银剑”,由于武当山名闻遐尔,来武当山旅游观光者多购买有武当山特色的土特产“武当银剑”,白茶因有机结合了武当山文化而得到了区域发展。

二、 黄茶衰退原因

黄茶是因制作过程有“闷黄”工序,因而具有黄汤黄叶的品质特征,在物质生活贫乏时代,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饮黄茶比较适宜。而绿茶收敛性强,对肌肠辘辘的饮茶者而言,饮绿茶肠胃刺激性较大,因而黄茶曾流行一时。

而今,食品短缺时代已经过去,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人民群众开始追求心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从品饮绿茶中所获得的审美需求的满足,减少了黄茶的消费。如浙江省莫干山有“莫干黄芽”的名茶,作为一种芽茶的传统名茶售价仅几十元一斤。相反在制作工序中,不采用闷黄工序,生产的茶色泽翠绿,取名“莫干剑芽”,售价可在一百几十元。因而绿茶生产大增,而黄茶产量骤减。这一局部传统黄茶产地的绿茶生产增长,而黄茶生产骤减的例子反映了黄茶作为一个茶类不断消退的不争事实。

三 、乌龙茶增长原因

乌龙茶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扩大的主要部分是轻发酵乌龙茶的崛起,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耐泡:

乌龙茶采摘较成熟的青叶,内含物相对丰富,在冲泡饮用时比较耐泡,细嫩绿茶冲泡三次后汤色、香气、滋味就转淡,而乌龙茶可泡七、八次,甚至十来次,嗜茶者早上泡一杯绿茶,下午还须另泡,但乌龙茶泡一杯,可从早喝到晚,并且滋味相对较浓。有一著名绿茶生产地的茶农自家喝的是乌龙茶,给客人喝的是名优绿茶,当客人询问为什么不喝自家生产的绿茶时,茶农回答:“乌龙茶比较耐泡”。这就是乌龙茶进入传统绿茶消费市场的因素之一。

2、香气持久

茶叶品质是市场认同的又一因素,乌龙茶大都有优雅的花香,在现代饮茶艺术中,解渴因素逐渐消退,而闻香品味因素突显。绝大多数人对茶香的嗅觉比较敏感,而判断茶汤滋味的味蕾细胞相对迟钝。在物质匮乏时代人们习惯茶芽多是好茶的思维,而在茶艺思想普及的今天正逐渐被香气好是好茶的思维所代替。

在茶叶色、香、味、形品质组成中,影响人的购茶欲望产生的重要因素,或称人们认为该茶是好茶的判断中香气占据了最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乌龙茶数泡之后,茶香依旧,甚至香气愈显,我们称之为茶香持久。还有乌龙茶香气可热嗅、温嗅、冷嗅,带给人的香型感觉十分丰富,弥久而不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照绿茶、红茶,乌龙茶香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乌龙茶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扩大的又一因素。

3、乌龙茶吸取了绿茶优点,改变了自身。

乌龙茶原是半发酵茶,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绿茶为不发酵茶,红茶为发酵茶,而传统乌龙茶色泽黄绿,外形、色泽品质无赏心悦目美感,传统消费大都在产地福建、台湾、广东一带。近几年发展极快的轻发酵乌龙茶吸取了绿茶色泽美,迅速扩大市场。没有吸取绿茶色泽美的武夷岩茶、凤凰单枞茶并没给各地茶叶消费市场带来冲击就是例证。

这一习惯的改变源自台湾轻发酵乌龙茶(冻顶乌龙茶)进入大陆市场,它既有色泽之美,又有优雅迷人的香气,并且属高山乌龙茶。与同是乌龙茶的福建乌龙茶售价相差悬殊,从而促使福建产地运用台湾乌龙茶工艺生产轻发酵乌龙茶。并且台湾制茶企业到内地设厂生产,使轻发酵乌龙茶有了大发展。

正是因为乌龙茶改变了自身,改进了传统的加工工艺,并且轻发酵乌龙茶色泽、滋味品质接近绿茶,同时兼具耐泡的特性,就是说乌龙茶不但有绿茶的品质之长,并且兼有大多数绿茶所不具备的香气持久,耐泡的优点,使乌龙茶逐渐占有了原绿茶的部分市场份额,并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在福建安溪茶叶市场,老茶农生产的传统乌龙茶售价低,而年轻茶农运用新工艺生产的轻发酵乌龙茶售价较高,说明品质吸取了绿茶优势的轻发酵乌龙茶更受市场欢迎。

4、茶艺文化对茶器具的改进,促进了乌龙茶消费

乌龙茶源自福建,福建乌龙茶的传统沏泡方法是一壶数杯,80年代台湾茶艺人士从茶器具改进入手,突出了乌龙茶品质的优点。发明闻香杯,利用柱状闻香杯具有留香的特性,可使品饮者很优雅的嗅闻乌龙茶的香型、浓淡、持久程度。且可热嗅、温嗅、冷嗅,给予品饮者更多的新鲜感受,彰显了乌龙茶香气持久的品质特点。发明茶汤滤网,使茶汤呈现明亮悦目的品质。发明公道杯使茶汤浓度保持最佳状态,从而达到可使人从容控制茶汤浓淡适宜时机,带给人最佳口感享受。至今这类闻香杯、茶汤滤网、公道杯已进入千家万户,总数至今已逾数千万。

如今福建安溪用白瓷盖碗沏泡代替紫砂壶冲泡,也是利用拱形杯盖可蕴集茶香,以使品饮者更好的领略乌龙茶香气,同时还可观赏茶色泽,鉴赏茶叶底。

茶艺文化传播,通过茶器具改进,进一步发挥了乌龙茶色、香、味品质特征,成为促进乌龙茶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扩大的又一因素。

5、茶艺文化传播进一步促进了乌龙茶消费

乌龙茶沏泡,程式丰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狮子滚绣球”等程式,泡茶过程往往赋予节奏感与韵律美,冲泡富于艺术性。因而更具有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的过程美。在接待宾客、茶楼休闲中,品饮乌龙茶更具人际交流的互动性,品饮者之间、茶艺服务人员与品茶者、顾客与茶馆业主之间更具亲和力。这种细品慢饮式的尝茶、品味、语言交流形式成为各地茶艺馆吸引客人的重要形式之一。

乌龙茶的营销方式也吸取了这一加强与顾客交流、沟通的沏泡品饮过程,许多乌龙茶售卖店,主动泡茶,免费品尝,通过泡茶、闻香、品味,以及对乌龙茶介绍的语言交流,与顾客拉近了距离,达成了对品饮乌龙茶质量与价位的共识,从而促进了乌龙茶的销售。

6、乌龙茶的展销活动频繁

展销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在全国各地的茶类展销中,乌龙茶的展示和销售频率较高,有了好的产品,要让消费者品饮和了解,通过近距离的了解,为人们接触、试饮提供了机会,从而带动更多的消费。频繁的、经常的展示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乌龙茶的社会影响力。

如杭州历次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上,参展商最多的往往是乌龙茶生产单位,这也是乌龙茶产销两旺的因素之一。

7、轻发酵乌龙茶包装革新,促进消售

轻发酵乌龙茶呈现紧结型,采用抽真空包装,体积小、易贮存,便于运输、便于携带,相对而言方便了旅游者购买、携带;便于运输,有利于规模经营;体积小,一次可购买量增加;抽真空包装,便于贮存,解除了购买者的后顾之忧。轻发酵乌龙茶包装革新,促进消费,也是乌龙茶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四、 普洱茶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普洱茶主产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传统销售地是云南、广东、香港和东南亚一带。近十年来其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与乌龙茶不同,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下几点:

其一是普洱茶的减肥美容功能的宣传由于普洱茶选用云南大叶种为制作原料,其茶多酚含量较高,在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营养摄入过剩愈来愈普遍的情况下,男人需要减肥,女人需要美容已成社会共识,而普洱茶在茶类中相对有较强的降脂瘦身作用,因而普洱茶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其二普洱茶具越陈品质越佳的特点。品味三十年、五十年的普洱茶是一种全身心的享受。只要品尝过陈年老普洱的人,就有收藏普洱茶的冲动和嗜好。陈年普洱茶的价格十分惊人,一坨五十年陈的七子茶饼七个饼售价在十万元左右。粗略估计,反映在每个购买普洱茶的人,其普洱茶品饮量少,而收藏量多,许多购普洱茶的人这一比例十分悬殊,收藏量一年有数十饼,而品饮的量一年仅几饼。

其三、容易保存。普洱茶大都呈紧压型,可室温贮存,免除购买者后顾之忧。

其四、耐泡普洱茶制作选用大叶原料,成熟青叶内含物相对丰富,冲泡十余次其味仍浓,很受嗜茶者青睐。茶艺馆休闲需要耐泡茶类,普洱茶之耐泡品质更得彰显,深受欢迎。

其五、普洱茶中的饼茶、方茶往往成为纪念品、和馈赠佳品。由于赠茶是中国传统雅文化,其性清、雅,再由于饼茶、方茶上面可以模版刻字留念,因而成为各类活动的纪念品。

五、 清香型乌龙茶和普洱茶崛起的共性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饮茶有益人体健康,饮茶有益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饮茶人群持续增加,因而表现在茶生产和消费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茶叶贸易活动更加广泛,传统特定饮茶区域开始发生变化,茶艺馆开始往中小城市扩展。人们饮茶休闲时间不断增多。种种因素决定了具有如下几方面特长的茶将不断增长。

其一、社会经济发展后,营养摄入过剩现象普遍,人们需要有一定浓度的茶来清洁肠胃,降脂减肥。而普洱茶、乌龙茶茶汤浓度相对较浓,适应了消费新需求。

其二、饮茶人群的不断增加,休闲时间不断增多,均呈现需求耐泡茶的倾向。而乌龙茶、普洱茶比较耐泡,更受人们喜爱。

其三、社会进步,人的需求层次提升,饮茶享受从纯物质享受,已开始上升到物质享受和精神文化享受的结合。乌龙茶与普洱茶沏泡的过程往往有更多的艺术美感,品饮乌龙茶、普洱茶更具人际交流的互动性,品饮者之间更具亲和力。细品慢饮式的尝茶、品味、语言交流形式是满足品饮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之一。

六、 乌龙茶和普洱茶存在问题分析

乌龙茶、普洱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隐患,如农药残留问题两者更突出,外形缺陷不美观。普洱茶陈化或湿仓易霉变,普洱茶沏泡需用普洱刀切茶较麻烦等。乌龙茶质量不容易控制等问题。

七、 目前绿茶的优势和缺陷分析

(一)绿茶的优势

1、绿茶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茶类,具有最广泛的品饮者,饮茶有一定的嗜好性和延续性,因而绿茶在一定时期仍将是主导中国饮茶消费的最主要茶类。

2、绿茶色泽翠绿,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感,绿色还是大自然的象征,是人与自然谐和的需求。

3、绿茶保持茶叶自然状态,营养和药理成份较全面,如维生素类破坏较少,有益于饮茶与人体健康的联系。

4、绿色、健康概念引导下的茶粉用于食品将有更大市场。

5、种茶适应地区比较广泛,绿茶品种多、生产量相对较多,因而价格容易被不同消费层次接受。

6、加工工艺简单,制作技术娴熟,生产方便。

7、绿茶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品质独特。

8、绿茶有一定的收敛性,杀菌抗病毒能力强,并有较强的降脂减肥功能。

9、绿茶更有机会生产出有机绿茶和绿色食品茶,在健康保健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绿茶是健康茶类的概念可以充分发挥。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绿茶萌发时期的春茶,尚未喷洒农药。

10、绿茶的清心明目功能较其它茶类突出,清汤绿叶,不但有赏心悦目美感,还有荡涤心灵尘埃,纯洁心灵之功效。历代文人雅士以茶助文思、得道高僧以茶悟禅、道人修炼均以绿茶为之。现代人以茶中维生素可明目为理念,更深层次的以茶可明志,以茶可育德等等阐述尚未成为饮茶人的共识。

(二)绿茶的缺陷

1、绿茶贮藏不方便,容易变色,愈是高品质的茶,愈需要小心贮藏。而普通消费者往往没有精力妥善做好绿茶贮存工作。

2、大多数绿茶不耐泡,愈是细嫩名优绿茶愈不耐泡,这是由于芽叶细嫩,内含物相对不丰富,并且容易浸泡出茶汤导致的。大多数绿茶二、三泡后就变色,这是嫩茶不耐高温的表现。变色后的茶叶香气、滋味均很快呈现下降状态。

3、绿茶品类繁多,形态各一、良莠差异较大,没有形成一种如清香型乌龙茶、普洱茶般的一种茶类、一种外形、一种品质的合力。

4、细嫩绿茶的采摘需要大量的采工,随着社会进步,从事简单采摘劳动的人员将逐渐减少,采摘成本逐年上升,必将制约细嫩绿茶的发展。

八、 浙江省绿茶发展文化战略

文化战略的成功实施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浙江省的绿茶发展文化战略,代表的还是全国各绿茶产区的宏观发展战略,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寻求绿茶发展文化战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共识:

1、发展高香绿茶:

文化战略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延续性,从茶类而言绿茶发展文化战略应汲取乌龙茶改变传统加工工艺,改善自身品质,吸收绿茶优良品质,从而占有原绿茶消费领域的经验。部分绿茶也可汲取乌龙茶做青工艺,生产高香绿茶。改变乌龙茶与绿茶区别的传统观念,轻发酵乌龙茶色泽表现就是绿茶品质特征,从事物发展规律而言,取长补短,协调发展是永恒的旋律,要高香持久的茶叶可以从工艺上进行改进来获得。

2、 发展耐泡绿茶:

绿茶的主要缺陷是不耐泡,不耐泡的主要原因从种类上包括大棚茶、催芽茶、平地茶、芽茶、烘青茶。从生产原因上包括施化肥、喷洒叶面肥、喷洒生长激素、过度台刈、过度修剪、采摘过嫩、揉捻不足、最后干燥多烘干少炒干。

针对上述缺陷,从绿茶发展战略而言,从茶树栽培上,再不能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应从宏观技术指导上,提倡施有机肥、生态肥料;不施叶面肥;禁止喷洒生长激素;改变茶农二年一刈,过度修剪的习惯;不发展大棚茶;提倡高山种茶;

在绿茶种类上,不提倡采摘单芽,单个芽头的茶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特快,除了沏泡后呈现的外形美观外,茶汤色泽、香气、滋味总体上处于劣势,不耐泡、茶汤滋味淡薄是该类茶的主要表现。尤其是采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该类芽茶发展前景不能乐观。

3、 提倡生产紧结型绿茶:

紧结型绿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有耐泡、便于贮藏和携带的优点。要扩大绿茶消费,生产者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浙江省绿茶中的珠茶很有特色,耐泡、体积小、外形美观,但香气、滋味尚可改进。紧结型绿茶在紧结过程中细胞破碎率高,有利于形成茶汤浓度;紧结型绿茶包装体积小,便于携带,有利于运输,可有效拓展绿茶销售。

4、进一步加强绿茶对人体健康保健的宣传

绿茶在各茶类中,保持有更自然更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份和药理成份。世界卫生组织在“非典”时期曾公布绿茶对杀病菌更有效,至今北方开始更多地饮用绿茶与此有关。在诸多茶类中绿茶相对有卫生、健康的概念。大力宣传绿茶的健康功能、保健功能,放大健康保健功能对营销过程产生认知趋同的作用。绿茶的健康保健功能的确定在与消费者的第一接触面上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表现出亲和的心理感觉,并以此作为购买行为实现的一种。

5、进一步加强绿茶对人的精神文明作用的宣传

部分绿茶造型美观,干茶本身往往具有工艺上的美感,本身就具有珍贵、高尚饮料的外观。品饮绿茶的过程还是一种审美行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名优绿茶的欣赏、沏泡、品饮过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绿茶是饮用历史最久的茶类,古往今来,儒、释、道各家深刻哲理与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茶文化,这些茶文化思想对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影响,无论卢仝“七碗茶诗”、或“饮蒙顶茶四两,即成地仙”、或“苦荼轻身换骨”均为绿茶。挖掘茶文化历史资源,加强绿茶对人的精神文明作用的研究将是绿茶扩展市场、扩大饮茶消费群体的强力资源。

6、创新绿茶茶艺文化

当今绿茶沏泡,多用玻璃杯泡茶,突出了绿茶色泽和形状之美,但在茶香和茶汤滋味发挥上欠缺,许多名优绿茶干茶色泽、形状、香气品质优越,色泽和形状之美令人赞赏,但一经沏泡,香气品质难以尽情领略。尤其是茶汤滋味不能较好的控制,主要原因是茶叶沏泡后,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是一个动态过程。水温随室温变化而变化,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因人而异。作为一种饮料,绿茶应有最适口浓度,但名优绿茶沏泡技法和泡茶用具尚未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绿茶沏泡后,品茶者与泡茶者之间的交流没有乌龙茶与普洱茶那样频繁,在营销过程中,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运用语言交流和肢体语言建立亲和力的程度尚可加强。

7、绿茶区域发展文化战略

普洱茶原消费区域在广东、香港、云南、东南亚一带,目前已跨越福建、浙江、山东、直至北方;乌龙茶原消费区域在福建、台湾、广东一带,如今已扩展至全国各地和日本等国家;山东、东北原习惯消费茉莉花茶,视绿茶为“生茶”,而今山东、东北绿茶消费已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这是由于人们对饮绿色、健康茶类理念在增长。相反浙江一带饮茉莉花茶的并末明显增长,而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分析原因,其内在的变化主因是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饮茶的需求从仅满足物质需求的喝茶,开始上升到兼有精神文化享受的品茶及茶艺活动,其次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有多样化的要求。

目前茶类消费区域的发展大都是由南而北的,普洱茶热由南而北、乌龙茶消费区域扩展也由南而北(包括由东而西)、绿茶也呈现出由南而北的态势。绿茶为什么能进入传统茉莉花茶消费地区,在于绿茶的滋味鲜爽、色泽翠绿、形态美观,以及绿茶绿色健康理念;轻发酵乌龙茶消费区域为什么会扩展到传统绿茶消费地区,在于轻发酵乌龙茶比大多数绿茶滋味更浓、香气更持久、更耐泡;普洱茶为什么能扩展到传统乌龙茶、绿茶消费地区在于风味独特,在于耐泡、更在于品质愈陈愈好。

因而从区域发展角度论,绿茶发展文化战略首先应巩固老阵地,巩固绿茶传统消费区域和习惯消费群体;怎样生产高香持久又耐泡的绿茶是巩固绿茶传统消费区域和习惯消费群体的主要方法。有些高档绿茶品质甚佳,但数量十分有限,故需要生产的是大批量的高香持久且又耐泡的绿茶。以质量巩固非洲传统中国绿茶消费地。

其次扩展绿茶新的消费地区和人群,进一步扩大绿茶在山东及北方的市场占有率;借鉴绿茶进入山东和北方市场的经验,浙江绿茶进军边疆地区(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并不断扩大边疆地区绿茶消费已成为可能。原由于运输不便而饮用紧压茶的地区将是浙江绿茶的广阔天地;同时借助于入世的机遇,扩大绿茶在传统红茶消费地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市场占有率,由于国外崇尚健康与卫生,大规模运用生物肥料生产有机茶将是浙江绿茶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

借助于现代快速物流,绿茶进入国际市场和边疆地区已十分便利。如浙江省产的明前茶,在4月5日之前就可到达东北、日本、美国等地,快速物流带来的短时运输保证了绿茶的品质稳定。

8、进一步提高龙井茶品质

浙江绿茶的特殊性是以扁形茶——龙井茶为主要品类,西湖龙井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骄傲,它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被誉为“绿茶皇后”。西湖龙井茶的一枝独秀带动了其他地区相似扁形茶的生产。但目前西湖龙井茶提高品质的源动力缺乏,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湖龙井茶附带的品牌文化,特定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大地提升了西湖龙井茶的价值,有效增强了西湖龙井茶的巨大的品牌附加值,由于西湖龙井茶是国茶的代表还有极强的品牌美誉度。另一方面是产地的狭小,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供不应求。

更高的价格背后,应是茶的色、香、叶、形品质更好,以及更健康的特性,如此才能保持原有龙井茶积极的文化涵义。目前有的茶区为了茶产量的提高,二年一台刈、施化肥、喷乐果、喷生长激素、铅含量高等。采茶人员没有技能培训、熟练炒茶人员青黄不接、炒茶场所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为了提早开采进行薄膜覆盖、收购外地茶叶进行加工等种种影响龙井茶品质的因素有待认真解决。

只有质价相符才是龙井茶发展的长远文化战略,龙井茶的发展代表的是浙江绿茶的发展,宏观指导层应构造系统的龙井茶发展战略配套体系,并设定较强的具操作性的实施方式与路径。

以上分析了国内各茶类近二十年来消长变化,提出了绿茶发展文化战略的一些看法。浙江是茶叶生产大省,茶业基础好,以文化促经济的意识较强。茶叶产、制、销、艺、学、研从业人员众多,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二十一世纪的浙江茶业也应开拓创新、负重奋进,依托传统绿茶产业,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发展战略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茶业发展文化战略,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对实现浙江绿茶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