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茶道类型与研修
周文棠
摘自2002年台湾明新技术学院《国际茶艺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大地上进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民之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仓禀足而知礼仪”,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充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由喝茶、品茶至茶艺,由茶艺至茶道及表演型茶道,经二十来年的发展,茶道这一蕴含丰厚文化内含的茶文化现象已引起愈来愈多人的关注。随着文化精英与先驱者对茶道介绍、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茶道这一深湛难解的文化现象正在逐渐撩起她神秘的面纱,使人们得以走近茶道。
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茶道”一词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饮茶有道”已成为人们新的时尚潮流。了解茶道,理解茶道,掌握茶道的相关知识已成为人们丰富知识层面,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方式,修习茶道可满足心灵上、精神上的需求已成为人们的普遍的共识。
而今“茶道”一词的使用,具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茶文化的时代性产物。从“客来敬茶”到“西湖茶礼”,再到“西湖龙井茶茶艺表演”,“龙井问茶茶艺表演”再衍伸至“茶艺、茶道表演”,其阶段性的终端目标必然是“茶道”。正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茶文化”一词的产生,从“茶与茶的文化”到“茶和文化”再到“茶文化”一词的习惯称呼。非常符合渐次累进接受过程的中国国情。
茶道可依据活动的方式分类型有个人研修型、接待宾客型、培训练习型、表演观赏型、主题茶会型、团体活动型等。根据茶道活动目的与特征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技进类茶道、风雅类茶道、表演类茶道及综合型茶道;对茶道进行分类有助于加深对茶道的理解和掌握。各类型茶道除了在茶道礼仪、规范、美学、环境、茶道器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外,各茶道类型还有各自的侧重点。撰文研讨如下,供参考。
一、茶道活动方式
茶道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单人,也可多人,既可是大型茶会,也可是二、三好友品茗论道,可以是表演型的,也可以是切磋型的。如今的“斗茶会”、“茶艺表演”、“无我茶会”、“太贞茶会”都是茶道活动的表现形式,只不过茶道层次的精深程度有所差异而已。
1、个人研修型
茶道活动类型个人研修型是研修茶道的基础,特点不受时间、环境限制,把茶道精神溶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甚至于吃饭、喝茶、动作、走路、说话等琐碎细微之处。可重视茶道中规范、礼法、仪态、姿势、茶器具的配置、茶汤味觉感受等内容;
2、接待宾客型
接待宾客型重视礼仪的表达,是主客共同参与的茶道活动内容,宾主一起赏茶、鉴茶,品茗论道,讲究茶艺的表达、茶器具与环境的雅化、情感的交流、茶点、茶汤、茶食的味美可口等;
3、培训练习型
培训练习型的特点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重视茶道程式的掌握、茶道各方面内容的系统理解与领悟;
4、表演观赏型
表演观赏型重视整个空间的感觉意境,是风雅文化的体现,是强化表演者审美意识的过程,虽是茶道思想的异化,但在现阶段仍是宣传和弘扬茶道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5、主题茶会型
主题茶会型是根据茶会主题的要求从事茶道的活动,由主办者发起和邀请,被邀者应邀参与的茶道活动,是茶道活动的主要方式,重在参与和交流,是文人雅士淑女优雅的社交活动方式,盛世的清雅时尚,多用于各茶道流派的期会。国内也有“春茶会”、“茶艺、茶道表演”、“斗茶会”、“茶道邀请赛”等活动。
6、团体活动型
团体活动型是指大型茶会,参加单位、人员众多,可以是国际性的、全国性的、茶文化或茶道组织发起的。如“茶文化节”、“茶博览交流会”中的茶道表演、“全国性或国际性的茶道大赛”、“无我茶会”等。
二、茶道类型
深入研究茶道文化的传统根源,从中国古代茶道的分析与理解中所形成的茶道类型与概念,能承传传统茶道脉络,使茶道分类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深厚的文化背景。根据茶道活动目的及其反映的内容、特性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技进类茶道、风雅类茶道、表演类茶道及综合型茶道。
〈一〉、修行类茶道
茶与清风明月为伴,研究茶道,参禅修行。英国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树一样。”
修行类茶道研修以清静为本,排除世俗欲望,研修茶道体悟大道,修养精、气、神。精者道貌岸然之别气也。要长生仙寿,要淡泊名利少私寡欲。有恶念道去,无恶道来居之,腹则实之。守中和之道,克行忠孝;志意不可盈溢,知道意,贱死贵生,克行忠孝质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仙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守中和之道,不与俗争,行忠孝,全善心作全明之人,能长寿养性。研修茶道当结精成神,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心平气和,长得元气。
养生怡情要遵循虚无自然之道,道本虚无合自然,自然是道的本性,自然就存在于道与万有之中。
适宜修习人士:
适宜于僧侣、道家或清雅脱俗之人,无世间名利之心,如朱权言,这类人能志俗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重在心灵与大道的沟通,思想较具出世意识。
修习目的:
修行类茶道修习的目的在于借助饮茶体悟大道,在于借助于饮茶会合志同道合的人士,
探讨世界万物的变化及其玄妙,清洁心灵与精神,超然于世喧尘嚣之上。是涵养澹泊情操、寓“无不为于无为”的一种心境涵育方式。研修茶道体悟大道,养生怡情, 修养精、气、神,以柔弱、不争、清静、寡欲达乐生、重生、长生、久视。
环境选择:
修行以清静为本,饮茶比较讲究独品得神,对饮得趣,三人得味,七、八则为施茶。以人数论品茗方式,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杯茶独饮,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以修正型的朱权茶道式实践为例,重视品茗环境的选择,或皓月清风,或松涧泉边,松竹之下,或明窗净几等;
礼法:
在以茶会友的饮茶活动中重视礼仪法度的种种表现,作为习礼仪的修养方式。在独饮自品的饮茶活动中可简略。
规范:
以饮茶活动中的各种规范,作为人生修养方式之一。守道行诫,法自然,积善功,行忠孝,和五行。“诫为渊,道犹人,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从道家思想论规范(诫)如水,道如鱼,没有规范(诫),仿佛没有水,没有水,道(鱼)就消亡了,道去人便死。
“道”包括排除私心杂念,抛弃邪说,胸怀坦荡,没有其它思虑,心怀坦荡。如山谷之冰志在东流欲归海也。道人求生,不贪荣名高官厚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皆不能致长生,长生为大福。有宠辄有辱,道人畏辱,故不贪荣。致货妨道,宁教人为善,勿为人所教,宁避人,勿为人所避。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守道行诫,法自然,积善功,行忠孝,和五行。
审美意韵:
修行类茶道的审美情趣表现在超脱世俗,具高风绝尘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与现实生活拉开有一定的距离,要求审美意象“简古”、“淡泊”、“平淡”。具体如在茶具、服饰、环境的质地、色彩、形态上宜简素、质朴、自然。
修行类茶道程式
修行类茶道程式与道教醮坛程式两者目的不同,道具有异而程式相类似。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为‘醮’。”《道门定制》:“醮,祭之别名也。”醮是从楚地礼神仪式中演化来的,古有登坛祈祷祀神仪式,因道教建醮作法事要设坛,故斋醮又称醮坛。明洪武七年敕礼部会同僧、道拟定释、道二教的科仪格式,令全国憎道遵行。正一派道士傅若霖、邓仲修等人奉旨编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将斋醮合并,融为一式,又吸收了相当一部分佛教的法式仪式,使道教的醮仪更是内容复杂,名目繁多。明代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王,具显明的道家思想。如上文所述,朱权茶道是中国古代茶道史上记载最为具体、详尽、生动的修行类茶道范例。它的出现与洪武帝敕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并令全国僧道教遵行统一的科仪格式有密切联系。朱权顺随自然之性,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的茶道不能不受到敕定的全国道教遵行的科仪格式的影响。现就天师道醮坛的程式与修行类茶道程式分述如下:
天师道醮坛的程式: 修行类茶道程式:
设坛 选择、布置、设计品茗环境、设茶案
上供 准备茶、茶点、茶具、茶器、水等
烧香 焚香或点香
升坛 茶道研习者进入茶道氛围之中
礼神 礼仪(内有对茶道敬重之心,外有宁静安祥)
存念如法 茶道心法
高功宣卫灵咒 茶道规范意念
鸣鼓 (开场白,其它茶艺中有“各位嘉宾,您们好!”;)
发炉 点火煮水
降神 等候宾客来临
迎驾 迎接宾客
奏乐 奏乐
献茶 献茶
散花 欣赏茶、茶具
步虚 品茶
赞颂 赞赏茶品
宣词 相互切磋学问、茶道等
复炉 再斟茶水
唱礼 欣赏琴声、棋艺
祝神 礼陈再三
送神等 送别客人
从上述程式的比较中不难发现茶道程式与道教醮坛程式的类同与承传影响因素,无论是天师道醮坛的程式,还是修行类茶道程式,或其它茶艺、茶道程式,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程式略有差别,名称、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大致过程有相当的一致性。“茶禅一味”、“茶道同源”,作为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道教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二〉、茶艺类茶道研修
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周礼规定,大夫儿子需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并无茶艺之说。茶艺名称是近二十年时间里流行的词汇,茶艺活动是茶界与文化界有识之士推动下产生的,是二十世纪末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茶道的初级表现形式,正因为有茶艺的衔接,才使饮茶品茗活动逐渐与茶道衔接在一起。现代茶艺虽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但能有如今层出不穷的各种茶艺类型,令人引以为傲之余,带给人们的困惑是人们对茶艺有热忱追求的理想,但没有丰富的经验,多的是推新出奇。近年来,由于茶艺比赛、茶艺、茶道表演活动等导向性作用,茶艺愈来愈接近风雅文化,表现出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趋势,这是研修茶道、茶艺者的自觉追求。
从现代对茶艺的理解,其中的艺更近似于工艺、手艺、厨艺、花艺之类,与同属饮食文化的厨艺极为相通。通过厨师选料、刀功、调配、火候、装盘等手艺烹饪出色、香、味、形具美的菜肴;通过茶艺师对品茶环境的设计布置,茶、茶具、水的选择与配置,运用恰当的水温、水量、火候、沏茶功夫等手艺,沏泡出色、香、味、形具佳的茶水。
在茶艺活动中贯穿茶道思想,以完美茶汤的蕴育,作为人生、家庭、团体、单位、民族的修养;以茶艺活动中物尽其用、物尽其妙的理念,作为人尽其材的范例;以茶艺活动中的审美、求美过程作为人文素养的涵养、艺术情趣的薰陶等等,可称为茶艺类茶道研修活动。
茶艺类茶道特色之一是侧重于对茶与茶汤的审美、求美。再者是“爱屋及乌”式的对茶具、品饮环境的审美、求美现象。让“聚山川之秀气、凝日月之精华”的茶充分发挥其品质特征,让人们领略其最优美的品质表现,达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特色之二是茶艺类茶道是风雅茶道、修行类茶道的基础,沏泡一杯好茶汤,是茶道基本功的体现。茶艺类茶道侧重于以茶水沏泡充分发挥茶的色香味形,运用相宜技艺掩饰茶的缺陷为中心;以掌握与茶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品茶环境设计及茶汤艺术为两个基本点等内容。以茶艺类茶道研修作为举一反三的反映,反映艺茶人对世界万事万物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掌握。具体内容可分为:
A、中心内容是运用泡茶技艺发挥茶叶品质,能更好地领略茶品质特征(最佳茶汤表现)
1、选茶、备具、煮水
2、茶、茶具、水选配沏泡(包括泡茶器物的配置)
3、各类茶的沏泡方法
4、沏泡技巧,包括对不同茶叶的品质蕴育,投茶量、用水量、水温、沏泡方法(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及高冲低斟、刮沫、淋壶、浸泡时间、行茶手法等等)。
5、品茶方法。如细啜慢饮、热嗅、温嗅、冷嗅、观汤色等等。
B、辅助内容之一是逐步掌握茶叶基础知识。(表现在相关茶知识问答、掌握茶及相关知识的渊博方面)
1、茶文化简史 包括茶事逸闻、饮茶风俗、国外茶风、茶诗、书、画、茶具鉴赏及配置等。
2、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选购与贮藏、名山名水名茶、饮茶与人体健康等
C、辅助内容之二是逐步掌握环境设计、茶席设计、茶汤艺术的内容(表现在品茶环境、茶器、茶具、茶案、茶汤等观赏美,如茶具组合艺术,能令人赏心悦目。)
1、品茶环境设计与布置(茶席设计),光线、虚实、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山石水等,品茗环境还包括茶案、茶席、奉茶处所及室内其它三雅(插花、挂画、焚香)和音乐等清雅环境的手段。包括茶案、茶座、茶具、背景、地面处理等。
2、茶汤艺术, 茶汤色香味形的对比、映衬、排列、位置、品茗方法等,茶汤色、香、味、形的最佳表达方式,用其它物料衬托或蕴育方式,茶汤形体表达方式等。
〈三〉、技进类茶道
技进类茶道,可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来理解。虽然庖丁并不创造艺术,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达到了技艺的高度娴熟,解牛动作、声音具有符合乐理和舞蹈的节律美。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并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工钱和奖赏,不是因为可以吃到牛肉,而是因为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所谓“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主义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愉悦、精神享受,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好的是“道”是对“技”的超越。“技”是单纯技术性的活动,以实用为目的。“道”是审美的精神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但是“道”并不外于“技”,“道”是“技”的升华,“技”达到高度的流畅娴熟,就能超越实用功利的境界,进入审美的境界。
由此可见,技进类茶道的特点,可以不创造艺术,也可以不以饮茶为目的,在于茶道中人通过茶道活动体现自身的创造而产生的快乐,体现技艺的高度娴熟,使心灵获得快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后,文惠君赞道:“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是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获得美感的赞叹。泡茶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经过艰苦的磨练,掌握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客观规律,手到、眼到、神到、气到、意到,备具、投茶、冲水一气呵成,达到类似“功到神法到”的境界,是由技到道的实践。
“道进乎技”的面是非常广泛的,箭手、乐器手、船夫、工匠、游泳能手、雕刻者、刺绣人、发型师等等,均可有超越技术、超越实用至审美的精神境界。技进类茶道中人的创造活动虽不如“庖丁解牛”般痛快淋漓地把庞然大物卸成条块后,有“舍我其谁?”之情状;不如马术高手驰骋之英姿;不如插花(花道)、书法(书道)可通过悬挂、展示体现自身的创造。它通过动态动作连贯、流畅娴熟、指法细腻、神定气闲、优雅大气、沏茶功夫一流、鉴别世事万物玄妙等来体现。如宋代“茶百戏”在茶汤中的“运匕成象”、点茶的“水丹青”等是筅茶技艺出神入化的体现;历代文人雅士以对水与茶汤鉴别的神化境界等体现。
侧重于泡茶动作的技巧、熟练度与整体流畅感的技进类茶道,适宜于茶馆工作的泡茶师修习,熟能生巧,每天泡几十杯甚至于上百杯茶的人,若有心修习,自然是手法老练,技艺娴熟的茶博士了。侧重于对茶汤、水质等品味愈细微,愈体现对世界万物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的,适宜各类修习茶道之人。
〈四〉、风雅类茶道
借用“诗有国风,大小雅”之风雅名,但不是文体名、也不为文章之事,而是指茶道活动中的景象、风景、风致、气韵等,风乃有教化与引导的意义,风致亦可是丰姿,此处风是指人的气韵,风韵是称其人丰神俊朗或神风标映的风采;此处雅与俗反,如动作、举止、礼仪、器物、环境等有典范、有规则,不拘流俗曰雅。雅也有细腻、玄妙、修饰、轻柔等含义。
“风”的通俗理解是气、烟、香、风、光、影、音之类,虽是物质,却无固定形状,甚至于无形无象,在茶道中为易于衔接该概念,还可把动态的景观景象、动态的动作姿势、虚的陈设布置等列入“风”的内容。
“雅”重在雅艺精神,体现文人雅士对世界万事万物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把握,从辨别事物的精细程度上体现人文素养,如历代王公贵族、鸿儒博雅以鉴水、鉴茶汤之细微差异为风雅。把江中水分为江心水,江边水;如陆羽因善辨而被取水军士视为神人;还有上流水、中流水、下流水的味觉辨识;茶汤之鉴别去至亩步便有区别,不同山头区别更加不同,如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有“狮、龙、云、虎、梅”的鉴赏。水、茶之鉴赏若此,它物更善于把握与理解。
《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说明雅与野是由礼而化之的。茶道讲究动作文雅、轻柔、圆润、连绵、细腻等;言语语调、语速轻缓、富于韵味、温文尔雅等;“雅”还体现在环境、器物、景观、陈设等层次丰富、造型相对精巧玲珑、工夫细腻、色彩协调,如细密竹帘、细而缜密的草席、纤细疏朗植物技叶等物品;典型雅尚如江南丝竹、插花、焚香、挂画、点茶、弹琴等。
风雅类茶道不但具有上述茶艺类茶道的修习内容要求,有茶艺类茶道的各种要素外,还比较侧重茶道活动过程中人的仪容仪表及整个活动空间内的感觉意境,包括动态的与静态的,甚至于每一个瞬间的有形物体艺术美、无形的意境、气氛、气韵美等。即茶道活动中各方面的广为润色与修饰。
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几方面的内容。如环境风雅、茶器具雅致、动作姿态姿势优雅、位置与顺序具艺术美感、仪表仪容优雅、文质彬彬等。综合起来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静态的仪表仪容和器物的雅致;二是动态的人和器物的位置、姿势、顺序、动作的风雅;三是如此多种艺术形象综合的意境、气韵、“应目会心”、“比”、“兴”等等给予人的美感。
〈五〉、表演型茶道
由于茶道活动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具有观摩、学习、欣赏等等因素,茶道作为人生修养的一种方式逐渐地由主体而成为客体,茶艺、茶道活动的参与者成为被欣赏者。对于茶道活动而言,观众是可有可无的,因而茶道活动中的人是主体,逐渐演变的结果却成为由于观众需要观摩、欣赏而进行茶道活动,如此茶道、茶艺活动嬗变成为表演型的茶道,观众成为审美的主体,如果观众不认同,就不是成功的表演。又由于观众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和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异化了茶道。理解这一要旨,因势利导,也是茶道大利社会的机缘。
1、表演型茶道的目的与意义
正因为茶艺类茶道、风雅类茶道的美可供人们欣赏,由于他人的观照能改善本身所不能察觉的不美之处,还在于本身所创造的艺术美感获得人们的欣赏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及更广泛地实现以茶道之美起盛世清尚的引导与教化作用等因素促进了表演型茶道的产生与发展。特别适宜茶文化活动及雅士聚会中烘托气氛、形成雅文化氛围的作用。
2、表演型茶道的现况
近代的表演型茶道活动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茶叶界以沏泡茶的科学方法作为契入点,在文人雅士加入影响下,逐渐推展开来的一种新兴雅艺,虽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凭藉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左顾日本茶道、南瞻台湾茶艺的过程中摸索,不时地较正着发展的方向,至今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表演型茶道与茶的科学沏泡方法愈来愈远,与表演艺术愈来愈为接近,这是由于观众的观赏需求及茶艺、茶道评比结果的引导缘故,如2001年三次全国性的茶艺茶道比赛,名列前矛者大都具有相当的表演艺术及表演身体素质;同时还在不断演绎新的发展方向,如沉醉于茶道者有倾向道教与佛教的趋势;追求茶艺者有倾向于茶汤艺术与西化的趋势;探索表现型茶道者还有迎合普通观众求新、求乐的趋势。
茶艺、茶道表演初期,在人们习惯于其它娱乐热闹心理上,“动久生静”,突出了静雅的特点,仿佛一股清新的空气,给予了人们一种新鲜的享受。但社会在变化,人们的心理也在变化,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要求也变化了,比如原来许多茶艺表演,有解说词:“这是闻香杯”、“这是水盂”。几次欣赏过后便没有新鲜感,三次便生厌倦之心。就其它茶艺、茶道表演而言,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每一道程序取一个名字,讲究词采,如投乌龙茶入壶称作“乌龙入宫”之类,听第一次有新鲜感,几次之后就没有欣赏的美感。
“静极生动”,茶艺、茶道表演的先行者们有感于此,在试探着突破上述模框,引入一些不常见的泡茶表演,夸张的动作、非夷所思的泡茶方式等努力使之通俗化,以适应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文化水平,这是泡茶的戏剧化过程。是迎合群众求乐心理的泡茶戏剧艺术创造,虽有阴柔揉阳刚之美,但与茶道意趣甚远。
如何因势利导,研究表演型茶道的表演规律,在茶道蕴育、涵养人们的修养,寓修养于茶道表演观赏的娱乐中,满足更多人们的审美需求,并求得统一和谐,是表演型茶道最迫切的课题。
3、表演型茶道与茶道活动之异同
茶道活动的所有参与者既是审美主体,也是审美的客体。而茶道表演不同,茶道表演的参与者是审美的客体,观众是审美主体。茶道活动与茶道表演这两者名称相近,但其意相距甚远。茶道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为完善与萃美是无穷尽的,诚如《老子》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而茶道表演的审美主体是观众,是否符合观众的审美观?如何使茶道雅文化与普通观众审美观和谐是表演型茶道的生命力所在。
茶道活动不一定需要创新。可以完善以求粹美。如历经七届的“国际无我茶会”仍以它原有的程式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参与其中。而表演型茶道需要不断创新,以符合人们观赏求新求乐的要求。茶道活动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参与,而表演型茶道对表演者具有容貌、身材、表演艺术等素质要求,如“姿态浓粹、光彩动人;举止闲雅,无尘俗态。”如此就产生了表演者可以成为茶道活动参与者,而茶道活动参与者却不一定能胜任茶道表演者的素质要求。在薰陶、涵育修养方面,茶道活动是针对所有参与者,每个人所得到的修习机会大致相同。而表演型茶道多在强化表演者的修养涵育,对于观赏者只有观看的机缘,而无动手修习的机会。
〈六〉、 综合类(复合类)茶道
如今实际进行的茶道活动大多是综合类或复合类的,只不过侧重面有主有次,如陆羽般穿野服从事茶艺类茶道的实践已很少见,即使在茶艺活动中都讲究环境、茶器的雅化。如技进类、茶艺类、风雅类、表演型往往综合在一起:以技进类的指法细腻、动作流畅娴熟配合以茶艺类的茶汤色香味形的发挥、风雅类的动作与姿态的优雅大气、茶器具组合艺术与茶席的赏心悦目、表演型方面表演者的表演艺术、舞台效果等。也有复合型的如技进类与茶艺类、风雅类与表演型等。
建设银行杭州高新支行 账号:33050161672700001248
杭州公刘子茶道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188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