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日本茶道文化溯源
周文棠
摘自《风景名胜》1995年第8期第40-41页
日本茶道是在吸收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本土岛国文化,形成了它独特的茶道美学、礼法、建筑与茶道思想的。
日本茶道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相应于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的日本平安时代;受宋代的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镰仓、室盯、安土、桃山时代;受明代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各个历史时代所创造出的新形式都逐次波及日本茶文化。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什么原因使日本茶道能跟随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唐代以后中国在各方面的强盛,以及日本人民素有的学习中国文化的习惯。
在茶文化的发展上,佛教的传播是一重要契机。唐代日本空海、最澄、永忠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籽以及种茶、制茶和饮茶方法。宋代,荣西禅师留学中国,回国后,遍播中国茶籽,著《吃茶养生记》。日本民间也开始流行宋代中国大陆的斗茶会,云脚茶等。明代,日本茶道之“开山者”—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均属僧侣或寺院中人,这与中国饮茶、种茶的传播与寺院密切相关一样,蕴含了“茶禅一味”的思想内容。
日本茶道自千利休(1522年-1592年)至今已有400余年,千利休之后,他的后代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形成了许多流派,至今大约有20多个流派,以表千家流派,里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较有代表性,都以千利休的茶道理论为指导思想。各自的茶道风格有所不同,如动作、建筑、色彩、摆设等的差异与不同,但大都遵循和追求“和”、“敬”“清”、“寂”四规的茶道思想境界。茶道思想的主旨是“无”,是无形的,而“无”的化身即出现有形的概念便是“和、敬、清、寂”。现代日本茶道界人士认为,日本茶道思想有三部分组成:“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和、敬、清、寂”的“和”,意合、融、共、表达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以茶会友,同饮一碗茶,体现宗教性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敬”表达待人接物之礼,是中国的传统礼节。“清寂”则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道教与佛教。“一期一会”认为每次茶会都是人生独特的唯一的一次体验。“独坐观念”表达每次茶后,独坐静思,此时此日不再重现,以体味、茫然,充实等感觉。前两者与“和、敬、清、寂”所包含的博大精探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从中可以看出,“和、敬、清、寂”源于中国大陆文化;而“一期一会”、“独坐观念”,在情绪上的细微补充无疑是日本岛国文化的体现。“和、敬”作为中国礼义之邦的产物,在日本得到了强化。
日本茶道礼法的礼仪和规则包括:主与客之间的礼仪,客与客之间的礼仪,人与器物之间的礼仪,并非常重视礼法的适度与规范。茶道尊崇自然;尊崇自我之外的一切事物,如主人感到快慰。对物,日本茶道赋予其为有生命力的,在位置、顺序、动作上注意有序、有节、有礼的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礼法模式。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茶道汇集了日本式建筑、庭园、工艺、礼法、服饰、烹饪,使之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并介绍给了世界。千利休享有集茶道之大成的美称,千利休禅师得益于中国明代“朱权茶道”,并让“朱权茶道”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是千利休的重要贡献。
朱权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六子,封宁王,十五世纪中叶,著《茶谱》一书,比千利休创日本茶道早100年左右。《茶谱》中的论述,囊括了现今日本茶道的框架、程序、礼法、茶道思想的追求等等,可以说,日本茶道的母亲就是朱权茶道。
在器物环境上,朱权要求明窗净几的清静环境。朱权使用末茶、茶炉、炊瓶、侍者、茶匙、竹架(茶盘)、茶宪、吃碗,日本茶道至今仍无一省略。动作上,如茶宪摔、侍者捧献于前、吃碗置于茶盘、客起接、复坐、侍者接茶碗而退等迹与先前雷同。
日本茶道追求自然美,日本茶道思想的四规“和、敬、清、寂”,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朱权《茶谱》中的思想。“和、敬、清、寂”是朱权茶道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首先介绍给西方世界的便是日本的茶道。体现日本人精神世界的茶道已成为人们理解日本文化的必由之路。日本茶道在朱权茶道的基础上,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已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不仅体现了日本岛国文化的特征,而与东亚诸国,尤其是同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类同性。代表东方文化之一的日本茶道文化已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建设银行杭州高新支行 账号:33050161672700001248
杭州公刘子茶道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188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