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天台山茶文化资源探寻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7-11-16 | 1039 次浏览 | 分享到:

表于2014年3月《中国天台山茶文化寻根探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文化出版社

 

天台山茶文化资源探寻

                                  公刘子

笔者从事茶文化工作多年,在研究历代茶文化的过程中,发现诸多精粹内容可供吸收借鉴,大利社会。对中国茶文化历史进行总结与归纳,可用三句话阐述,一是具有中国原始道教思想的一类人发现了茶、利用了茶;二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了饮茶的传播;三是儒家文化思想,使饮茶具有了风雅文化艺术的特点。而天台山在中国茶文化史上,三大精粹占了其中二个,独领风骚。将吸引愈来愈多的国内外茶人关注佛宗道源的天台山茶文化。

一、 茶、道同源

之为用最早当属药用,发轫于古代方士与炼丹家,把茶作为疗疾、轻身换骨,得元气的仙药。如陆羽《茶经·七之事》:“皇炎帝神农氏------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神农既是农业的开创者,还是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流传久远,陆羽《茶经》记载:《神农·食经》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中国绝大多数茶人传诵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夸张而传神,说明茶人们认同茶的发现应归功于古代探寻治病、疗疾的方士、医家、寻觅长生不老之药的炼丹家等。

在众多史料中,具有中国原始道教思想的一类人与茶的渊源颇深,如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南朝著名道家、医药家、炼丹家陶弘景(456—536)在《杂录》中记载: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茶经·七之事》:“<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四川蒙山有“仙茶八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即成地仙”之说。明代罗廪《茶解》:“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焉好不能得其当”。

历代文人墨客亦认同茶与道的不解之缘,唐著名诗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从诗中道的“全而真”看,颇具道家思想,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因此推崇“返璞归真”、“抱朴含真”,旨在启发人们要融于天地万物之中。“真”与天、地、宇宙、万物、自然相通。人们一般不轻易讲道,也就在于道所蕴含的哲理高深玄妙。洞察物我玄会、睿智因缘。

   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诗中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卢仝在六碗茶饮后,到达“通仙灵”的境界。因此,“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宋代范仲淹有:“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清。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靠风飞”。明朱权《茶谱》:“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等等。

二、 浅析丹丘与丹丘子

研究天台山茶文化的渊源,需研究仙家道人与天台山的渊源,而其中“丹丘”、“丹丘子”,是天台山道文化与茶文化的重要衔接点。而丹丘所在地的历史研究,将有助于理解相关茶史的疑惑。

首先,先有“丹丘”还是先有“丹丘子”?大多数人相信先有“丹丘”,后有“丹丘子”。如卢仝是河南济源人,济源古名玉川,所以卢仝称玉川子。当然,当“丹丘子”名声大了,迁移之地,亦可称为丹丘。这也许就是天台与古宁海(今三门)均有“丹丘”的因缘。

1、史料最早记载中的“丹丘”

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丹丘”二字的史料。笔者不敢妄断所撰人指的“丹丘”是何地?东汉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可能是指昼夜常明的神仙之地。但为何不用“丹山”、“丹巅”,“丹池”?却用“丹丘”?追根溯源,就是说,楚辞《远游》问世前,或许就有“丹丘”二字,并且必有来历。因为印象中神仙所居之地必定不是小丘小山,而是远离人间烟火的,气清地灵、能食霞服日之山巅、之灵峰。

2、地名“丹丘”与“丹邱”

人们到天台,尚未进县城,一座丹红色的山赫然映入,山并不高,但耀人眼目,留下深刻印象。此山何名?丹丘山也。顾名思义,是丹红色的山,但此山不高,故谓“丘”。今人绝不低估先人的智慧,就在于先人是根据事物的属性,或象形,或会意,或形声等取名定义的。

据当地史籍记载,天台丹丘山是因为土色、山色而得名,天台县城东,该山是因为泥土如丹,山顶平坦,山色如丹,故初名丹丘”。今人前去天台,当夺目的丹色山体进入眼帘,自然能联想起“丹丘”一词的含义。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5月第一版,198211月重印,第108页载:“丹丘:在浙江宁海县南九十里狮山相近。”因三国葛玄(164—244)曾在此丹而得名陈耆卿(1180-1236)所编的《嘉定赤城志》记载:“丹邱在县南九十里,葛玄炼丹处”。古时为了避孔之名讳,在北宋时朝廷便下明令,凡是读书读到字的时候都不准念成字,该念成字才算尊敬。 “丘”与“邱”通用,在书写时字右边加了一个耳旁。笔者认为天台山宜用丹丘,而古宁海的丹邱(今三门灵凤山),宜用“邱”以避免与天台重名,《宁海县志》中记为“丹邱”甚恰当。

3丹丘是灵仙之所窟宅

“丹丘”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丹丘 可理解为昼夜常明神仙居所之地。

东晋文学家孙绰(314371)所撰《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赤城霞起而见标,瀑飞流以界道。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 

此段内容的 “赤城显然是指天台山,“丹丘”应是海上方丈、蓬莱,陆上有四明山与天台山,灵仙之所窟宅是指神仙所居之地。海上方丈、蓬莱,笔者不能确定,但四明山,天台山却是真实的存在。

综上所述,古宁海的丹邱是因为葛玄炼丹而得名,天台丹丘山则是因为土色、山色而得名,但从神仙所居的角度考量,则应是四明山,天台山为丹丘所在地。

4、丹丘子的含义分三种

史籍寻不到丹丘子出处,唯一记载丹丘子事迹的故事就是《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 宁波余姚属四明山脉。联系前述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四明山亦为丹丘所在地,故此人应为四明山、天台山一带的。此处“丹丘子”的含义,应是自我介绍,而不是誉称。所以“丹丘子”三字的含义,其一应是得道的仙家道人,被誉称为丹丘子,如陆羽《茶经》:“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如皎然诗“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其二是修道之地是丹丘的情况下,修道之人周游名山大川,对他人自我介绍,可以是丹丘子。其三应是指方士、炼丹家、寻觅长生不老之药的一类人,如《神异记》予,丹丘子也”。而浙东一带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仙家道人当推葛玄,因而认葛玄为天台、四明一带的丹丘子,是可以的。

应当指出,认为葛玄是丹丘子是可以的,但认为丹丘子是葛玄就不对了,因为丹丘子是仙家道人之统称。这个称呼的时间跨度从汉代到晋代并一直延续下去。

5、瀑布山丹丘子不是葛玄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永嘉中,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查阅永嘉年是东晋307313年,故永嘉中,应是公元310年前后,而葛玄生卒年为公元164年至244年,早已驾鹤仙去,如此,瀑布山丹丘子不应是葛玄。

三、 天台山道文化与茶的渊源

天台山道文化与茶的渊源主要表现在葛玄曾在天台山修炼,相传有炼丹井与种茶之圃遗存,此类传说被记载于地方志,代代相传至今。

1、天台山是葛玄的修道场所之一

天台山,曾是三国吴葛玄修道之地,葛玄164244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字孝先,《抱朴子》作者葛洪从祖。慕长生不死之道,遁迹灵岳,入天台赤城,号葛仙公。唐代皎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的“丹丘”、陆羽《茶经》中的“丹丘子”,这二者均应是指人。宁波籍茶文化专家竺济法先生经考证认为丹丘子是仙家道人之通称或别号,笔者倾向于此观点。

再深入一层,皎然、陆羽从何种渠道知道丹丘子饮茶?《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的故事,可为其因缘。

2、地方志记载相传葛玄种茶、炼丹

成书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嘉定赤城志》卷19载:“临海盖竹山……《抱朴子》云,此山可合神丹。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它是南宋时期纂修的一部台州总志主纂为陈耆卿。陈耆卿(11801236),字寿老,临海人。东晋时葛洪的《抱朴子》可能有此记载,但如今的《抱朴子》内未见此记条内容。

这说明,早在南宋,临海盖竹山就有“仙翁茶园”,并且传说是葛玄种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现在的《嘉定赤城志》该内容是否是南宋编撰的。

据清代《天台山全志卷之九·古迹》条记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元种茶之圃”。此处“葛元”即为“葛玄”。“”,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讳,以元代华顶峰为天台山主峰,登高而望,千峰竟秀、云蒸霞宜栽佳茗。旧时寺僧采茶,约在立夏前后,因其地寒冷之故。其茶清香入喉,两腋生风。诗云:“仙葩发茗碗、雾芽吸奇香”的茶就是华顶山所产。

               

            清代《天台山全志卷之九·古迹》条有“炼丹井”、“茶圃”

浙江台州的临海、天台二地,自南宋至清代均有葛仙植茶的传说。说明葛仙在天台山植茶的传说是源远流长的。

这里带来一个问题,“相传”,没有确切的史料作为层层深入的依据,没有逻辑性的考证,笔者也仅支持“相传”二字,希望当地茶人和相关专家进一步搜集资料。不断积累可信赖的史料,以弘扬天台山茶文化。

寻觅出华顶峰旁的葛玄炼丹井,比寻觅出葛玄的植茶圃要容易的多,因为必须觅出水源之所在,并且应在华顶峰旁。若能确认炼丹井,则葛玄植茶之圃当不远矣。因为把归云洞作为灵仙之所窟宅实嫌过小。

3归云洞前茶述古

天台华顶归云洞前所遗存的数丛茶树,应引起茶界的高度重视。笔者观察,此茶树在此地多年,似乎是早已被人遗忘,它与周边环境相对吻合,在海拔约1000米的高山,茶树叶片、茶枝条粗细、茶叶厚度等都似乎吻合高山小气候环境特征。细细观察,茶树叶片相对狭小,没有现代优良茶树品种之特性。

不成熟的见解是,该茶树的爷爷的爷爷早就生活在天台,也就是说是群体种,在当地生活多年,适应了此地的环境条件。

若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法,从茶树形态学、遗传特性、细胞学、内含物组成、染色体、花器特征、种籽形态、叶片特征等进行研究,对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成分等等进行比较研究应该能得出多种科学结论。

植物学的规律性是山下茶树叶片相对大、薄,高山上相对叶片小、厚,尤其是在此地生活多年,特征会愈发明显。花器、种籽等也会有高山的特征。

需要研究的是此茶树在此地到底生存了多少年?可直接掘土,看看根系粗细或根系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挑一株最粗大的茶树,齐地横切,亦称台刈,数一下年龄圈,就知道多少年?当然人们会说,茶树是一代一代繁殖的,但只要存在,科学会逐渐解开各种迷团。人们想知道归云洞前的茶树历史,还可寻访当地高寿山农,有助于了解更多的茶故事。实际上,通过比较研究,或许还可寻觅出天台山其他更古老的茶树。

4、葛玄茗圃

19985月,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王家扬先生带领著名茶树育种栽培专家姚国坤先生、虞富莲先生考察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数丛茶树,并亲撰《葛玄茗圃》碑文,由天台县人民政府立碑予以保护。

天台山葛玄茗圃的设立,把代代相传葛玄各地栽茶的史料,由虚转实,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将激发更多的茶人去探寻源远流长的天台山道茶文化,需特别指出的是葛玄栽茶的史料自南宋至清代,在相关史料中均有记载,说明历代先人均认同仙家道人葛玄对茶的贡献,不是现代人杜撰出来的,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因而,葛玄茗圃堪当为浙江茶文化源头之象征。

                     四,天台山佛教文化与饮茶的传播

笔者把中国历史上饮茶的传播主要归功于佛教文化的传播,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传播,仅属于其次的,大量的史实反映了这一因缘。

1、佛教文化促进饮茶传播

如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如江南杭州,在陆羽《茶经》中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日本最古之茶园,缘自唐代最澄禅师来中国天台山学习佛教携茶种至日本。不一一例举。

名山必有名寺,名寺必产名茶。名山古刹往往气清地灵,生态条件优越,宜生佳茗。寺院多在群山环抱处,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故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出自禅林寺院。如杭州西湖龙井茶,最初源自辩才法师在龙井种茶;四川的蒙顶甘露,据传是由蒙山甘露寺的僧侣采制;余杭径山寺出产径山茶,浙江景宁惠明寺出产惠明茶等等

教提倡饮茶,因为饮茶可以清心、明目、寡欲,有助于恪守清规戒律,有助于修行。“茶禅一味”的实质是:“禅修是修行,饮茶亦是修行”,只不过方法、程度深浅而已。

2、天台山佛教文化与茶种传播至日本

天台山是天台宗的发祥地,是禅宗重要的弘法道场。三国至民国的1700余年间, 建佛教寺、院、堂庵等百余处。天台山国清寺为隋代古刹,以天台山国清寺为代表的天台宗是影响为深远的佛教宗派国清讲寺成中国、日本、韩国天台宗的祖庭。故天台山佛窟仙源美称天台山佛教文化积淀丰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很大影响。

 

             陈列于天台博物馆的日本国最澄入唐牒文

日本最澄师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至天台山,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学成归国,带去天台山茶种,成为中国茶向国外传播的著名人物。他回国后即创日本佛教天台宗,故国清寺也被日本佛教天台宗为祖庭,常有日本僧侣前来认祖参谒。

相关资料表明,1072年,成寻来天台山,撰《参天台五台山记》,传去寒山事迹与罗汉供茶1168年及1187,荣西两度来天台万年寺求法,回国后《吃茶养生记》,高度赞美了饮茶养身之功效,促进了饮茶在日本的传播,日本茶人誉为“茶圣”

上述表明,天台山茶种与天台山佛教文化对日本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天台山佛教文化与茶种传播至韩国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南朝时朝鲜的僧人已来到天台山学习。如玄光,归国后于熊州翁山结茅弘法。唐、五代、宋时有诸多朝鲜留学僧前来天台山学习佛教,1085年,高丽王子义天来天台山求法,回国后创高丽天台宗,所建高丽国清寺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韩国《三国史记》(1145)新罗本纪记载:“兴德王三年(828),遗唐使金大廉在皇城麟德殿,参见唐文宗时,赠给天台山地方种茶籽四斛,依兴德王命,种在今南智异山(当时的地理山)玉泉寺(现双溪寺)附近。”

1999年,浙江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韩国留学生李恩京,撰写了《中国天台山和韩国智异山茶树比较形态学的研究》,作为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该论文研究认为天台山华顶归云洞口的数丛茶树与韩国智异山的茶树有渊源关系。这一研究表明,韩国南智异山双溪寺附近的茶树的传播起始地在中国天台山。笔者相信,这与佛教文化传播至韩国有必然联系。

4、激活历史上“罗汉供茶”,弘扬天台山佛教文化与茶文化

天台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许廉明先生长期以来重视天台茶文化的历史研究,并十分重视天台历史上的“罗汉供茶”,据他研究最早详细记载石梁“罗汉供茶”事迹的是日本天台宗大云寺主成寻(10111081)。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一书中记:“熙宁五年(1072)五月十九日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来报: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成寻)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供,现灵瑞也。”此后,宋代也有相关资料表明台州知州、文人雅士、日本僧人见过“罗汉供茶”的“灵异”事迹,茶杯中均现瑞华。

天台旭日茶业有限公司多年来研发各种茶艺表演,多次请笔者指导各种茶艺表演,2011年合作开发了“罗汉供茶”茶艺表演。笔者还于20114月研制成功了“罗汉供茶”中的“灵异”事迹,黑釉盏中现出瑞华,令人惊喜不已。

若天台山能再现历史上的茶事盛典,开发“五百罗汉供茶”,将极大地提升天台山的社会知名度,促进天台山茶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天台山旅游事业的发展。
结语

天台山具有悠久的道家文化和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在江南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道茶文化和禅茶文化结合的典型。进一步深入探寻、研究和开发天台山茶文化资源,有利于厘清中国茶文化史,亦有利于促进天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本文若有误处,谨望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2、 陆羽《茶经》

3、 清代《天台山全志卷》

4、 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

5、 许廉明:“天台山茶与茶文化——谈谈天台山茶文化旅游”

6、 竺济法:“丹丘子——仙家道人之通称”

7、 竺济法:葛玄——史籍记载最早的植茶人——兼论葛玄即丹丘子”

 

作者简介:

公刘子,原名周文棠,1960年生,浙江慈溪人,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著有《茶道》、《茶馆》、《特色茶楼装饰》等书籍以及茶文化论文数十篇,开创中国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亦专长于唐前茶文化史研究与茶道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