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浙江茶艺、茶道文化发展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2-07-24 | 803 次浏览 | 分享到:

浙江茶艺、茶道文化发展

 

周文棠

 

 

    摘自2006年《浙江茶叶》

1、 现代茶文化的开创者———庄晚芳先生及其“中国茶德”

庄晚芳先生生前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一生从事中国茶学教育事业,是现代茶树栽培学的奠基人,桃李遍及天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倡导茶文化,在当时能有这种思想是一种思维突破,从茶的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文化层面,是极其远见的创新思想。

庄晚芳先生提出“中国茶德”,认为:“愿能以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清茶一杯共尝美味,共享康乐;清茶一杯,注重礼貌,和诚相处;清茶一杯,敬老爱幼,安定祥和;清茶一杯,讲究茶艺,美化生活。”最后庄晚芳先生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四个字,庄晚芳先生特别提倡,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中国茶德”的提出是为了解答为什么要弘扬茶文化这一问题,同时阐述了应怎样以饮茶作为途径,来涵育人的的礼仪、审美情趣及道德修养。

2、 现代最早的茶艺表演活动——“客来敬茶”茶艺表演 

八十年代中后期,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童启庆教授,开始探索茶艺,用怎样的器具、怎样的水温、怎样的手法——如凤凰三点头,研究了从备茶、备具、备水开始至沏泡、奉茶这样一套完整的泡茶程式,并且重视礼仪的表达,开始了茶艺演示,应用于培训教育。

在绿茶茶艺演示的基础上,童启庆教授根据杭州清饮茶的习俗,结合独特的“龙井茶、虎跑水”遗存,编创了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艺表演—— “客来敬茶”,标志着现代茶艺表演重新开始登上茶文化的历史舞台。现在茶艺表演已成为一种茶文化的展示方式,成为淑女雅士崇尚的清雅时尚,各类茶艺表演层出不穷,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享受。它可涵育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雅艺文化已被群众普遍接受,并从一个方面延伸了茶领域,促进了饮茶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茶叶事业的持续发展。

3、 茶艺师职业工种在浙江诞生

茶艺师职业工种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与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是茶艺师产生的直接推动力,也是茶艺馆发展的时代性产物,它是专属于茶馆工作人员的职业工种。

由于各地茶艺馆需求,1999年6月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副研究员组织创办了99年第一期茶艺员培训班,同年11月组织举办了99年第一期茶艺师培训班。

培训一般安排七天的课程,邀请相关专家讲课,培训结束进行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培训课程一般设置内容是理论与操作二个方面,理论课程有:“中国茶文化简史”、“茶叶基础知识”、“茶叶选购、贮藏与品质鉴别”、“茶、茶具、水的选配沏泡”、“茶艺表演基础理论与实践”、“茶馆服务与礼仪”、“茶艺馆经营管理”,操作技能一般安排有“各类茶的识别与鉴赏”、“各类茶的沏泡”、“茶叶质量审评”、“茶艺演示”等。

茶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引起了浙江省劳动厅的重视。在浙江省劳动厅培训处的指导下,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申报的茶艺专业工种技术等级标准,经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审核,已被列入1999年5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多名专家教授撰写。

为使这一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效益,2000年3月20日,经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并向浙江省编制委员会登记注册,中国茶叶博物馆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国际茶业商会以股份制、社会力量办学方式,联合创办了浙江华韵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以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叶经济繁荣,全面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素质,为社会培养各类茶叶经济和茶文化人才为宗旨,面向社会招生培训。培训期满,须经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鉴定合格,出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核发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001年月7日由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组织的《国家茶艺师职业标准》审定会在北京举行,浙江省社会劳动保障厅委派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作为浙江省代表参与了国家茶艺师标准的审核。经多次研究,2002年公布执行的国家茶艺师职业工种共分为五级,即初级茶艺师(五级)、中级茶艺师(四级)、高级茶艺师(三级)、茶艺技师(二)、高级茶艺技师(一级)。标准随着级别的提高,增加了许多茶艺馆综合知识的掌握,如茶艺馆环境设计、茶艺馆选址、分隔布局、经营管理,甚至应掌握简单的外语应用能力等。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

至今茶艺师培训已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类培训不但为茶艺馆从业人员学习专业技能提供了途径,而且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文人雅士、知识分子和日本、韩国等茶道研修者等前来参加培训学习。

浙江开拓的国家茶艺师职业培训,吸引了全国各地、域外人士前来杭州参加培训学习,一方面促进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观光旅游业。另一方面学员需求西湖龙井茶、冲泡茶器具、相关书籍及至知名茶楼感受品茗氛围等,直接促进了浙江茶、茶具、茶馆业的发展。再者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还订阅相关茶杂志,参加相关茶协会,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全国茶楼工作委员会等,从多方面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成员往往是各地茶文化领域的佼佼者,茶艺师培训学习从初级至中级、至高级、至茶艺技师,他们的持续进步,带动和促进了各地茶文化、茶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各地茶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4、  国际“无我茶会” 

“无我茶会”是创立于台湾的一种茶会形式,其创立者为台湾茶文化专家蔡荣章先生。自1990年5月在台湾首次举行“无我茶会”以来,“无我茶会”的形式受到广泛的赞誉,其人数也从首次的60人发展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不仅在中国的台湾、香港以及大陆地区得到认同,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纷纷举办“无我茶会”。

浙江省的“无我茶会”活动主要由浙江省茶叶学会组织举行,发起和推动这一茶会活动的是浙江大学童启庆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无我茶会”活动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武林广场、杭州世贸中心、杭州花港公园、浙江农业大学华家池校区、浙江省天台市、浙江省新昌县等地持续不断的开展。此外浙江省茶叶学会还组织学会成员参与各地举办的“无我茶会”活动,如赴上海、福建武夷山、台湾、日本、韩国等。

“无我茶会”活动加强了各地茶人的友谊和交流,促进了茶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成为浙江现代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饮茶的方式,以其壮观的饮茶场景,拓展了茶文化的影响力。

“无我茶会”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茶会活动,为尔后各类茶会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典范和借鉴。

 5、浙江开展的少儿茶艺活动

1995年上海少儿茶艺夏令营来杭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及龙井“十八棵御茶园”,受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前身为少年宫)邀请去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表演“少儿茶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开展少儿茶艺、少儿学茶文化的活动,并邀靖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徐南眉副研究员指导少儿茶艺培训工作。1996年2月杭州少年宫正式开始少儿茶文化培训,成立杭州市少儿茶艺队(1996年7月)。并在杭州少年宫开辟杭州市少儿茶艺馆。从1996至1998年三年中有20多所中小学参加了少儿茶艺培训,各校分别成立了少儿茶艺队,人数达300余人。至今先后在杭州少年宫,杭州九莲小学,西湖茅家埠小学等成立了数十支少儿茶艺队,有上千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茶知识培训。包括学习茶科学、茶文化与茶叶的冲泡技艺以及敬茶礼仪。持续推动这一茶文化活动的是热心于茶文化推广的徐南眉女士。

少儿茶艺活动的开展,使少年儿童在茶艺实践中学到茶的基础知识、茶艺的技术要领,认识茶的功效,培养饮茶健身的良好习惯。懂得茶德和茶人精神,懂得勤俭朴素,逐渐培养起敬重客人、爱护和尊重别人的行为习惯,在献茶、闻香、观色、尝味、论艺的过程中培植文明礼貌及审美情趣,让少年儿童在茶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锻炼,有助于做一个有道德、有礼貌、有教养、有文化的人。

少儿茶艺活动的开展,可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培养少儿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道德风尚,是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古有“课童艺茶”,今有少儿茶艺,不同的时代,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但正是有社会贤达的期望和努力,从少年儿童开始培养下一代茶人,中国茶文化才绵延不绝,每一时代都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

6浙江的老年茶艺表演活动

浙江杭州2002年底出现老年茶艺表演队,推动这一工作的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徐南眉研究员。每当社会安定,物质生活有一定程度满足的时候,社会精神文化需求就开始突显出来,如东晋有杜育的茶汤“水丹青”艺术,宋代有“茶百戏”,南宋有陆游“分茶”艺术。茶显示出了雅文化的一面,作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一项雅艺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特定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在男到六十、女到五十五可以从岗位上退下来,颐养天年,并且现代人比古人更容易获得健康长寿,七、八十岁仍很健康。但缺乏相应健康的社交活动 而老年茶艺表演队的出现,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旧习惯的改变,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了老年人文化品位和审美素养,弘扬了中华传统茶道文化。并且为以后该类人群从事茶艺文化开拓了时代先风。

老年茶艺表演队自组建以来参加了多次省内外各类茶文化活动,如“故乡茶情茶艺表演”、“长寿茶表演”、“西湖龙井茶茶艺表演”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浙江省浓郁茶文化氛围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它是21世初浙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丰富了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促进社会雅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