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网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浙江茶文化史迹寻踪
来源: | 作者:tea168cn | 发布时间: 2012-07-24 | 1288 次浏览 | 分享到:

浙江茶文化史迹寻踪

 

周文棠

 

    摘自2006年《浙江茶叶》

 

1、茶道同源——浙江天台山华顶葛植茶处

据清代《天台山全志卷之九·茶圃》条记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种茶之圃”。华顶峰为天台山主峰,登高而望,千峰竟秀、云蒸霞,宜栽佳荈。旧时寺僧采茶,必在立夏前后,因其地寒冷之故。其茶清香入喉,两腋风生。葛玄字孝先,葛洪之从祖父。

今浙江天台山华顶葛植茶处为三国吴时高道葛住山修炼时的植茗之地,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诗云:“仙葩发茗碗、雾芽吸奇香”的茶就是华顶山所产。

中国古代炼丹家往往入山修炼,如三国时代葛曾在华顶峰辟炼丹井,择水炼丹。由于茶之为用最早当属药用,发轫于古代的方士与炼丹家,把茶作为轻身换骨,长得气的仙药。 历史上天台山之茶还成为茶种传播起始地。

正是中国古代寻求长生不老之人,普遍以茶养生,以茶作为修炼得道的途径,我们称之为“茶道同源”,天台山葛茶圃当为浙江茶文化之源头。

2、中国最早的著名茶器具产地——浙江瓯窑

浙江是我国最早产瓷地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最早的茶诗赋类作品——杜育《荈赋》载:“器泽陶拣,出自东瓯”,表明东晋时期,浙江生产的饮茶器具已是中国最著名的茶器具产地,其“陶拣”一词是瓷器发展史上“瓷器”的早期名称。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

东瓯国地以瓯江、飞云江流域为中心,包括从前浙南的温、台、处三州地区。瓯窑为我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温州永嘉一带,因地处古东瓯国而得名,又称东瓯窑。东汉时已开始烧造,三国两晋时期产量较多,胎呈灰白色,釉透明度较强,与越窑青瓷相比,有青中闪白之感,除淡青色外,有青黄及青绿色。东晋时,胎质细腻,胎、釉结合致密,釉呈现灰青色比较稳定。

茶具从饮具中单独出来,成为专用名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也是饮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杜育《荈赋》反映了晋代人们饮茶就已崇尚浙江东瓯产的青瓷茶具。

3、唐代著名茶具产地——越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唐代饮茶以越瓷茶碗、茶瓯为上品,因为越瓷“类玉”、“类冰”,翠绿茶汤注入其中,具有相映成趣的审美效果。至唐代,浙江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碗及茶瓯受到了茶圣陆羽的高度评价。

在浙江慈溪山青水秀的上林湖区域分布有从汉代到宋代各时代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博物馆就有龙窑展示,各类越窑瓷器碎片在上林湖沿岸随处可见,从中可窥当时越窑瓷器烧造之盛景。越窑青瓷茶具以慈溪、上虞一带生产的为典型。约在东汉时期,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的青瓷,至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色泽青莹,纹样雅致而著称于世。

陆羽《茶经》认为:杜育《荈赋》载:“器泽陶拣,出自东瓯”的“瓯、越也”,东瓯国确是越国的一部分,古东瓯国君亦是越王勾践后代,但细分出自东瓯的晋代茶器“陶拣”应是瓯窑,并非唐代越窑。

浙江作为最早的著名茶器具产地,引领了中国饮茶文化发展潮流,为后世各类茶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茶经》诞生地——浙江湖州

湖州是山水清远、景色秀美的地方,北傍太湖浩渺烟波,西倚天目青山林海,地处浙江省北部,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地。湖州还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之称。自战国时期(公前333年)楚春申君筑菰城至今,湖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释皎然等不少名流。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就是陆羽在湖州写成的。

大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是《茶经》得以刊行的社会背景,唐代茶文化发展也是《茶经》得以总结和刊行的结果。陆羽自小就跟着智积禅师学习煮茶技艺,自幼常习的技艺成为陆羽一生追求的事业。陆羽(公元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公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公760年,他来到了浙江隐居湖州苕溪一带搜集采茶、制茶、饮茶的资料,与杼山妙喜寺僧皎然结成忘年之交,同时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对以往收集到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公765年陆羽终于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茶科学、茶文化理论的著作,陆羽被后人誉为“茶圣”。

湖州之所以吸引陆羽,其一是人文环境,如释皎然、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颜真卿等名流的聚集,其二湖州自古就是名茶产地,有浓郁茶文化氛围。据南北朝山谦之《吴兴记》载:"乌程(今湖州)县西北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舛。"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浙江最早的贡茶。而《茶经》的撰写,是种茶、制 茶、烹茶、饮茶、试泉等实践经验的总结。

《茶经》的成书过程及其内容,不仅反映了湖州茶叶的发展,也是对中国远古直到唐代茶事实践的理论概括,是中华茶文化的一朵奇葩。《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 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虽然全书不过七千余字,共计十章,但是对茶之起源、栽培、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茶叶历史文化等多种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使茶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5、日本茶道与韩国茶礼的发源地——浙江禅院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与日本、韩国一衣带水,是唐、宋、、明时期的重要对处交流口岸,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韩国就是从浙江禅院为传播起始地的,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浙江省名刹名寺有天台山国清寺、余杭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新昌大佛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自唐至,日本、高丽僧人来浙江络绎不绝,来浙江佛教寺院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使茶文化在日本、韩国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和富于佛教文化色彩的韩国茶礼。

茶在日本的传播最早是在唐朝,唐贞年(公元805)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禅师,到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回国后带去茶籽,栽于近江的台麓山。十年后,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禅师也来到中国学习佛法,回国同样带去茶籽试种。这两位是有史料记栽的日本最早的茶人。荣西禅师于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两次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去茶籽引种,并撰写了《吃茶养身记》一书,自此日本武士阶层兴起饮茶的热潮。荣西被时人称之为日本的“茶圣”。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日本国师圆尔辨圆(公元1202—1280)来到中国,师从径山无准法师,回国后,将径山寺的饮茶法带回日本。此后村田珠光创立日本茶道、之后又有武野绍鸥将之进一步发展。公元1580年千利休创立“千家流派”,将茶道大众化,普及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高丽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有关研究表明韩国茶文化之起始传播地亦在浙江,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韩国的佛教茶礼。《东国通鉴》记载: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使者金氏蒙唐文宗赐予天台山地方种茶籽,始种于罗道之智异山。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韩国智异山双溪寺庙附近与溪寺庙刹林均为天台山茶种的传播地。公十二世纪,高丽的松应寺、宝林寺等著名寺院积极提倡饮茶,饮茶之风很快在民间普及。到19世纪,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草衣禅师,建立茶室,辑撰《茶神传》,吟写茶诗茶文,被称为高丽的“茶圣”。

6、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贡茶遗址——浙江长兴顾渚山贡茶遗址

早在南北朝山谦之《吴兴记》就载有:"乌程(今湖州)县西北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考证的最早的贡茶。而长兴顾渚唐代贡茶院则是已知最早的官茶园遗址。茶圣陆羽隐居苕溪品尝顾渚山茶叶后认为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遂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770年)正式列为贡茶。此后督造紫笋贡茶成了湖州历任地方官的常规事务,贡茶数额逐年上升,从长兴至唐代京都长安(今西安)有四千里,贡茶要在每年的清明节送达都城长安,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为唐代皇帝清明宴时的必用品。最多时,采制顾渚紫茶的工匠千余人,采工近3万人。湖州、常州两官府为制茶进贡,还在两地交界处顾渚山上设置“境会亭”,协调督送贡茶事宜,贡茶先后持续800多年,有二十几位湖州刺史奉命督送贡茶,顾渚紫笋茶不仅采制讲究,而且沏茶用水也非当地的金沙泉水不可。此外,在进贡紫笋茶时,这里的金沙泉水亦列为贡品。用银瓶装金沙泉水,一并送往长安的做法,“顾渚茶、金沙泉”也由此得名。至今,顾渚紫笋茶和金沙泉水仍名闻迩遐。

顾渚山贡茶院位于今长兴县顾渚山侧的虎头岩,它是唐代督造顾渚紫笋茶的场所。如今,顾渚贡茶院虽废弃,但院址遗迹依然存在,成为人们追忆大唐茶事活动兴盛年代的见证。贡茶的出现促进和带动了中国古代名优茶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受到上层社会重视相应提升了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浙江长兴顾渚山大唐贡茶遗址、顾渚紫笋茶和金沙泉水丰富了浙江茶文化史,在中国茶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的重要贡献。

7、天目茶碗——浙江天目山的奇葩

宋代饮茶风尚演绎成为点茶法,时人崇尚斗茶,点茶汤花呈现的白色,需求黑色茶盏映衬,黑色茶碗与白色茶汤能形成鲜明的反差。故时人多重用黑色盏而不用青瓷碗,因而黑釉盏成为宋代典型茶具的代表。有白兔长毛般兔毫盏、“曜变”天目茶盏、有类似鹧鸪背部紫赤色条纹的鹧鸪斑、有的釉面结晶呈现油滴状茶盏等。

天目山在浙江杭州西部临安,天目山分为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山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因而被称为天目,恰似一双亮丽的明眸,被古人称为老天的一双眼晴,天目因此而得名。苕溪源出东天目山,天目溪源出西天目山。西天目山至今尚存天目老殿等佛教寺院,是浙江佛教胜地,宋、、明、清各代常有各地僧人入山参禅,尤其南宋定都杭州后,寺院最为兴盛。天目茶碗又名天目茶盏,因产地在天目山而得名。据临安文物馆李之川先生考证窑址在距西天目山十二公里的松毛坞,该处有古窑址24处之多,出土了天目茶碗,找到了生产“天目茶碗的窑址群。在如今的临安横板一带,村落的废墟中也有黑釉盏碎片可见。这种黑色的茶盏,以乌泥制坯、饰以釉料,烧制后,成为黑釉盏,因为乌泥含铁量高,高温煅烧后。盏体坯厚,熁盏后,不易冷却,易于筅茶成汤花,并且着盏时间较长而不会很快出现水痕。

天目茶碗,墨黑的底色上散布着深蓝色的星点,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围绕着这些星点的四周还有红、蓝、绿等色彩,因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常会变异,故称“曜变”。这种茶碗深受日本从事茶道之人的珍爱,日本僧人在南宋时从中国天目山寺院带回日本的天目黑釉茶碗当作国宝珍藏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组词是甚为讲究的,如“越窑青瓷”必产自越国,“宜兴紫砂”必产于宜兴,那么“天目茶碗”产自天目山并不是可以杜撰出来的,以往因没有寻找到天目窑址而认为建窑所产,也是情有可原的。但需明白的是该类黑釉盏并非仅天目山所产,其他还有黑釉茶盏产于福建建阳、江西吉州、河南等窑场,黑釉茶盏的品种和形状很多。但可以认为,日本茶道中人所认定的“天目茶碗”是从天目山带回国的,因而称为“天目茶碗”。

黑釉茶盏,种类、数量繁多,如此多的种类、产量为何仅以“曜变”天目茶盏被日本茶道中人视为国宝,在于能偶而烧制出如夜晚星空般的色彩,并且“曜变”有如黑夜的星星的闪烁光晕,这在当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如神力相助才有如此机遇,因而被视为国宝。   

  茶具珍贵者有之,但引领一个时代的品茗风尚,雅俗共赏,则数黑釉茶盏系列,而黑釉茶盏之翘楚当属浙江“曜变”天目茶碗。

8、中国最早的少儿茶艺培训——“课童艺茶”

明代,周高起撰《洞山芥茶系》中记载:“至岕茶之尚于高流,虽近数十年中事,而厥产伊始,则自卢仝隐居洞山,种于阴岭,遂有茗岭之目。相传古有汉王者,栖居茗岭之阳。课童艺茶,钟卢仝幽致,阳山所产,香味倍胜茗岭。所以老庙后一带茶,仍唐、宋根株也。”

遍阅中国古代茶叶历史资料,学习、培训茶艺之事尚未见诸于其他史料,而《洞山芥茶系》则记载了唐代卢仝之后,有王姓先生羡慕卢仝高风绝尘的隐居生活,在浙江长兴茗岭向阳坡上筑庐隐居。茗岭,即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分水岭,茗岭山,是宜兴的最高峰,一翻过茗岭山的主峰——葡萄岭就出省到了浙江长兴地界。茗岭之阳约是现在的长兴县白岘乡的罗芥、洞山一带。这里曾是古人向少年儿童传授茶文化的地方。“课童艺茶”则是史料上第一次记载学茶、艺茶,进行茶教育、培训活动的事例。其时间应在唐代卢仝之后,而必在公1100年的明代周高起之前。

此事例说明中国茶文化教育活动自古就已在民间开展,对少年儿童进行茶教育、培训,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茶文化人才的传承。中国茶事业的持续进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茶人的薪尽火传而绵延不绝。

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磐安玉山古茶场

玉山古茶场初建于宋代,位于浙江省磐安县大盘山北麓玉山镇马塘村,现存建筑为清乾隆重修。虽经历史沧桑,还较完整地保留了历史原貌。国家文物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玉山古茶场保存完好,是国内罕见的古代市场的功能性建筑。”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茶场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茶场庙为祭祀茶神——晋代道士许逊的场所,因他种茶制茶有益地方被当地茶农尊为“茶神”。并建设了茶神庙、塑像供奉。并在茶神庙旁设置茶场供茶叶交易。

浙江磐安玉山古茶场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茶业发展、研究浙江古代茶文化、茶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龙井茶文化

西湖龙井茶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成为绿茶皇后,它不仅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于一身,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名茶于一身,名茶还与众多名人留下许多的佚事佳话,如苏东坡、辨才、乾隆皇帝、毛泽东、周恩来等,构成了独特的龙井茶文化。龙井茶文化是自然与人类的杰作。龙井茶以狮峰山、龙井村、虎跑村、梅家坞所产为最佳。其外形之美如工艺美术作品一般可供人细细鉴赏,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供人久久回味咀嚼,。

明代,龙井茶就已声名远播,明人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评价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四次至龙井茶区观茶、品茶、赋诗。至今西湖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还留存着乾隆皇帝御封的“十八棵御茶”遗存。从此龙井茶声誉日盛。龙井茶以虎跑泉冲泡,号称“杭州双绝”成为杭州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为脍炙人口的对联;

龙井茶文化是浙江茶文化的骄傲,西湖龙井茶成了中国绿茶的代表,浙江各地以生产龙井茶为时尚,各地茶叶生产亦以龙井茶为目标,至今龙井茶的生产工艺已传播至越南等国家。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龙井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名茶本身的物质层面,它成了中国茶的代名词。

龙井茶在中国茶的至尊地位的形成,是浙江杭州茶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其所产生的辐射力已超越茶本身,各地来杭州观光旅游者,以到龙井问茶、虎跑品泉为幸,以到茶区观光,欣赏采茶、制茶、茶艺过程为风雅,西湖龙井茶文化已成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成分。